问题 | 什么情况下可以排除证据? |
释义 | 法律分析:按照我国法律规定,证据排除是指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将未能尽到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提出的证据排除在诉讼中,不予采信。常见的排除证据的情况包括:违反法定程序获取的证据、证据存在严重瑕疵、证据不具有规定的法律效力等。排除证据是为了维护诉讼公正,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切实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九条:违反法定程序取得的证据,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三条:除本法另有规定外,下列证据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一)非法获取的证据; (二)证人作伪证的证据; (三)被告自证其无罪的证据; (四)检察机关、司法机关在未经法定程序开展的“谈话”、“讯问”、“询问”等活动中获得的证据; (五)尚未取得的证据; (六)违反规定以外的证据。 3.《中华人民共和国证据法》第十二条:证据有下列瑕疵之一的,不影响其他证据的效力,可以排除: (一)证据来源不明的; (二)证据取得不正当的; (三)证据证明的事实与所争议的事实不直接相关的; (四)无法确定的认定事项; (五)证据系通过不正当手段伪造或者篡改的; (六)其他瑕疵。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证据的证明力由人民法院根据其真实性、重要性、相关性、完整性及其他有关情节综合评价决定。 通过对法律规定的分析可以得出,排除证据是为了保障诉讼公正,维护法律权威,而排除证据的情况主要包括证据来源不明、证据存在严重瑕疵、证据不具有规定法律效力等。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