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土地转让协议的法律效力是什么? |
释义 | 土地转让协议的有效性取决于是否符合协议要件,包括合同当事人具备相应的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和公共利益。然而,如果法律或行政法规规定了其他形式要件,合同必须满足这些要求方可生效。《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明确规定了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此外,土地使用权转让还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的规定,包括签订转让合同等。 法律分析 土地转让协议书只要符合协议有效要件即具有法律效力。土地转让协议生效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合同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合同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不存在被胁迫、被欺诈的情形;合同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即符合合同生效要件。但如果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将其作为合同生效的条件时,不具备这些形式要件,合同不能生效。《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法律客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第十九条 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让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未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期限和条件投资开发、利用土地的,土地使用权不得转让。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第二十条 土地使用权转让应当签订转让合同。 拓展延伸 土地转让协议的法律效力及相关法律责任如何确定? 土地转让协议的法律效力及相关法律责任的确定是基于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的原则。根据我国法律,土地转让协议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双方当事人应按照协议内容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法律效力主要体现在协议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强制性方面。同时,根据土地法律法规,土地转让协议的违约行为可能会导致法律责任的承担,包括违约金、赔偿责任等。因此,在确定土地转让协议的法律效力和相关法律责任时,需要综合考虑法律规定、协议内容以及双方的行为和意愿等因素。 结语 土地转让协议的法律效力和相关法律责任是根据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确定的。根据我国法律,土地转让协议符合协议有效要件即具有法律效力。合同当事人应具备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并确保意思表示真实,不存在被胁迫、被欺诈的情形。合同还需符合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方可生效。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未按合同规定投资开发土地的,土地使用权不得转让。土地转让协议的法律效力和相关法律责任的确定需综合考虑法律规定、合同内容和双方行为意愿等因素。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修正):第二章 房地产开发用地 第一节 土地使用权出让 第十九条 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应当全部上缴财政,列入预算,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上缴和使用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修正):第二章 房地产开发用地 第一节 土地使用权出让 第十条 土地使用权出让,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年度建设用地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修正):第二章 房地产开发用地 第一节 土地使用权出让 第十三条 土地使用权出让,可以采取拍卖、招标或者双方协议的方式。 商业、旅游、娱乐和豪华住宅用地,有条件的,必须采取拍卖、招标方式;没有条件,不能采取拍卖、招标方式的,可以采取双方协议的方式。 采取双方协议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出让金不得低于按国家规定所确定的最低价。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