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法典关于重大误解的规定 |
释义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对于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要求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撤销。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因对行为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存在错误认识,导致行为后果与其真实意图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情况。重大误解必须是本质性的,一般误解不被视为重大误解。在实践中,本质性的重大误解通常涉及行为性质、标的物、对方身份等重要因素。 法律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关于重大误解的规定具体如下: 1、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2、行为人因为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 3、重大误解须是本质性的,一般误解不构成重大误解。所谓重大误解是本质性的,是指表意人如不发生重大误解就不可能为该意思表示。实践中本质性的重大误解一般涉及行为性质、标的物、对方身份等重要因素。 拓展延伸 民法典中如何处理重大误解的法律规定? 民法典对于重大误解的处理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当一方在订立合同时存在重大误解,导致合同的成立与其真实意思不一致时,另一方有权要求撤销合同。其次,如果双方都存在重大误解,使合同无法成立或者成立后无法履行,双方可以协商解除合同。此外,如果一方明知对方存在重大误解而故意利用,损害对方利益,受损害方有权要求返还已支付的款项并获得赔偿。最后,法律还规定了在重大误解情况下的举证责任和证明标准,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总之,民法典通过明确的规定,为处理重大误解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结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关于重大误解的规定为当事人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保障。根据该规定,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可被撤销,重大误解的认定需涉及行为性质、标的物、对方身份等重要因素。民法典还规定了双方存在重大误解时的解除合同、损害赔偿等具体处理方式,并明确了举证责任和证明标准。这些规定为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了保护,确保了公平正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 (一)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二)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三)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 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