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突发事件的报告程序规定有哪些? |
释义 | 突发事件报告程序规定:监测机构、医疗机构等发现情形需在2小时内向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后者应在2小时内向本级政府报告,并同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县级政府需在2小时内向设区市级政府报告,设区市级政府需在2小时内向省级政府报告。 法律分析 突发事件报告时需要遵守的以下程序规定: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有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情形之一的; 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 并同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告。 拓展延伸 突发事件报告的法律规定和程序是什么? 突发事件报告的法律规定和程序是指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府部门的要求,对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准确地报告和处理的规定和程序。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体系和政策要求,突发事件报告的法律规定和程序可能会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突发事件报告的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及时发现和确认突发事件的发生;其次是立即启动报告程序,将事件情况报告给相关部门或机构;接着是按照规定的报告格式和内容,填写报告表格或文书;同时,还需要保留相关证据和资料,以便后续的调查和处理;最后,根据法律规定,可能还需要对事件进行公告或通报,确保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总之,突发事件报告的法律规定和程序旨在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减少损失和危害。 结语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突发事件报告需要按照一定程序进行。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相关单位在发现突发事件时,应在2小时内向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后者再在2小时内向上级政府报告。县级政府应在2小时内向市级政府报告,市级政府则应在2小时内向省级政府报告。突发事件报告的法律规定和程序旨在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减少损失和危害。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章 监测与预警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应当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突发事件信息。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有关单位建立专职或者兼职信息报告员制度。 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二章 预防与应急准备 第十八条 应急预案应当根据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针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具体规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和突发事件的预防与预警机制、处置程序、应急保障措施以及事后恢复与重建措施等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章 监测与预警 第四十二条 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制度。 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 预警级别的划分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