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名词解释 |
释义 | 我国刑法独有的死刑缓期执行制度适用于那些应判处死刑但不必立即执行的罪犯,缓期执行期限为两年。此制度体现了不废除死刑但减少杀人的政策。若在缓刑期内罪犯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后将减为无期徒刑;若有重大立功表现,将减为15年至20年有期徒刑;若故意犯罪且查证属实,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对于轻微故意犯罪,应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并罚,并重新计算死刑缓期执行的时间。 法律分析 死刑缓期执行,是我国刑法所独有的一种刑罚制度。它适用于那些应当判处死刑,但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罪犯。死刑缓期执行期限固定为两年。实行这个制度,是为了体现不废除死刑,但杀人要少的政策。 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如果在二年的缓刑考验期内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这里的故意犯罪,应仅限于表明犯罪人抗拒改造、情节恶劣的故意犯罪,而不是泛指任何故意犯罪。对于故意犯罪,由缓期二年执行单位将材料报有管辖权的中级人民法院,呈所在地高级人民法院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立即执行。对于在死刑缓刑期间实施轻微故意犯罪的,应根据刑法第七十条的规定实行并罚,并从新的判决决定之日起重新计算死刑缓期执行的时间。 拓展延伸 "死刑缓期执行的法律规定和影响" 死刑缓期执行是指在判决死刑后,法院根据特定情况决定将死刑的执行暂缓一段时间。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死刑缓期执行的决定应当符合法定条件,并经过法院的审查和批准。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给予被判死刑的罪犯改过自新的机会,同时也为相关当事人提供了更多的法律救济途径。死刑缓期执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可以为罪犯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悔过自新,另一方面也能够减轻死刑对家庭、社会以及相关人员的冲击。此外,死刑缓期执行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法律和道德争议,涉及到刑罚的公正性、人权保护等重要议题。因此,对于死刑缓期执行的法律规定和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以确保刑罚的公正性和社会的稳定。 结语 死刑缓期执行是我国独有的刑罚制度,旨在体现不废除死刑但减少杀人案件的政策。被判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若在二年缓刑期内无故意犯罪,可减为无期徒刑;若有重大立功表现,可减为15-20年有期徒刑;若故意犯罪且查证属实,最高法院核准执行死刑。该制度给予罪犯改过自新的机会,减轻死刑对家庭和社会的冲击。然而,该制度也引发了法律和道德争议,需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以确保刑罚公正和社会稳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条?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对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后两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已经执行的刑期,应当计算在新判决决定的刑期以内。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