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法律分析:交通事故中如何判定对方有无恶意碰撞,主要取决于对方行为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从主观方面来看,需要考虑对方是否存在肇事后逃逸、伪造、毁灭证据等恶意行为;从客观方面来看,需要考虑事故的结果和现场情况等因素。如果能够证明对方存在恶意碰撞行为,可以要求对方承担更高额的赔偿责任。(恶性侵权责任原则)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二条: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条: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承担全部或者部分责任:(七)故意违反交通法规和安全驾驶规定,造成交通事故的。 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下列情形之一,认定为恶性碰撞行为:(一)明知别车以正常速度直行,仍与其碰撞;(二)明知别车带有避让车辆、行人等标志慢行或者停车,仍与其碰撞;(三)在车辆交叉路口、人行横道、隧道、桥梁、窄路、上坡等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的地点或者道路上,明知别车正在通过,仍与其碰撞;(四)明知别车上有幼儿、孕妇、老人、残疾人等易受到伤害的人员,仍与其碰撞;(五)无故逃逸,对他方造成伤害且构成犯罪的。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判定对方是否有恶意碰撞,需要综合考虑主观和客观因素。如果有证据证明对方存在恶意行为,则可以要求对方承担更高额的赔偿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