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疫情期间传播虚假信息怎么判 |
释义 | 疫情期间传播虚假信息的判决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涉嫌传染病防治失职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传播虚假信息属于普通违法行为,可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如构成犯罪则承担刑事责任。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侵犯社会秩序的客体、编造或故意传播恐怖信息的客观要件、一般主体的犯罪主体以及故意的主观要件。 法律分析 一、疫情期间传播虚假信息怎么判 疫情期间传播虚假信息的判决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涉嫌传染病防治失职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从事传染病防治的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构成传染病防治失职罪,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二、传播虚假信息属于哪些违法行为 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如果不构成犯罪的,则属于普通的违法行为,可以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如果该行为构成犯罪了,则行为人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构成要件 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构成要件如下: 1.客体要件。传播虚假信息罪侵犯的客体是正常的社会秩序; 2.客观要件。客观方面表现为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3.主体要件。传播虚假信息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 4.主观要件。传播虚假信息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 结语 传播虚假信息涉及到疫情期间,法律对此有明确规定。根据法律规定,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可能构成犯罪或违法行为。对于犯罪行为,涉及传染病防治失职罪或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可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对于违法行为,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可以处以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可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以上是对疫情期间传播虚假信息相关法律规定的简要概括。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19修订):第十一章 法律责任 第一百一十七条 生产、销售劣药的,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药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生产、销售的药品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生产、批发的药品货值金额不足十万元的,按十万元计算,违法零售的药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按一万元计算;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直至吊销药品批准证明文件、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或者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 生产、销售的中药饮片不符合药品标准,尚不影响安全性、有效性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第四章 疫苗流通 第三十五条 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按照采购合同约定,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供应疫苗。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接种单位供应疫苗。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外的单位和个人不得向接种单位供应疫苗,接种单位不得接收该疫苗。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13修正):第三章 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 第三十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 军队医疗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医疗服务,发现前款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时,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报告。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