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侮辱罪的法律定义是什么? |
释义 | 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公然侮辱他人或诽谤他人情节严重者,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等刑罚,且被害人可向法院告诉,若提供证据困难,法院可要求公安机关协助。 法律分析 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拓展延伸 侮辱罪的法律定义和刑罚措施 侮辱罪是指以言语、行为等方式,对他人进行贬低、诽谤、侮辱等行为,侵犯其名誉权的犯罪行为。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侮辱罪的法律定义主要包括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贬低等行为,严重损害了被侮辱者的社会声誉和人格尊严。对于侮辱罪的刑罚措施,根据具体情节轻重,法律规定了不同的处罚幅度,包括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行政处罚可能包括罚款、行政拘留等,而刑事处罚则可能涉及有期徒刑、拘役等。侮辱罪的法律定义和刑罚措施的制定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名誉权和人格尊严。 结语 侮辱罪是一种严重损害他人名誉权和人格尊严的犯罪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对于以暴力或其他方式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情节严重者,将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的处罚。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侮辱行为的被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求助,如证据确有困难,法院可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侮辱罪的法律定义和刑罚措施的制定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名誉权和人格尊严。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二章 犯罪 第一节 犯罪和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二章 犯罪 第一节 犯罪和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二章 犯罪 第一节 犯罪和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