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什么情况下会认定重大误解? |
释义 | 本文介绍了重大误解的定义、特点以及认定构成要件和行为人权利。重大误解是指当事人对民事法律行为发生认识上的错误,导致其作出错误决定或行为,可能会导致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并造成严重法律后果。认定重大误解的构成要件包括表意人因误解为意思表示和误解行为人因误解为意思表示。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撤销,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法律分析 重大误解是指在民事法律行为发生过程中,当事人对行为本身产生错误认识,导致其作出错误决定或者行为。这种错误认识通常导致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产生重大变化,可能会对双方造成严重的法律后果。 重大误解的特点包括: 1. 误解是当事人对民事法律行为发生认识上的错误。这里的“民事法律行为”指的是各种合同、遗嘱、法定代表人的选举等法律行为,当事人在这些行为中产生误解,导致其作出错误决定或者行为。 2. 重大误解可以导致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这种误解可能会导致一方当事人认为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犯,而另一方当事人则认为自己的权利已经得到了保障。这种变化可能会影响到合同的效力、诉讼程序的管辖等方面。 3. 重大误解可能会给当事人造成严重的法律后果。如果当事人之间的误解没有得到及时澄清或者解决,可能会导致法律程序的拖延、诉讼费用的增加、法律后果的产生等问题。因此,当事人应该在发现误解后及时采取措施,避免误解对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误解是当事人对民事法律行为内容的认识错误。 3、误解直接影响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实务中认定重大误解的构成要件: 1、必须有表意人因误解而为意思表示。重大误解的构成当然要以意思表示的存在为前提,而其意思表示是基于误解而作出的;如无此种误解,当事人可能不为其意思表示,或者为其他内容的意思表示。 2、表意人的误解须为重大误解。依司法解释,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 律师补充: 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民事法律行为被撤销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基于重大误解而订立的合同,当事人想要撤销的话可以参照下列程序进行: 1、协商。 2、如果双方不能达成意思一致,还可以选择交由有调解职能的机构进行调解。 3、如果上述两种方法均不能解决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可以选择诉讼。 结语 重大误解是民事法律行为中常见的一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产生重大变化,给双方造成严重的法律后果。因此,当事人应该在发现误解后及时采取措施,避免误解对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认定重大误解时,需要满足表意人因误解而为意思表示,且误解为重大误解两个构成要件。如果当事人想要撤销基于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可以参照上述程序进行协商、调解或诉讼。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2009-04-24)\t第一条\t当事人对合同是否成立存在争议,人民法院能够确定当事人名称或者姓名、标的和数量的,一般应当认定合同成立。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对合同欠缺的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内容,当事人达不成协议的,人民法院依照合同法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第一百二十五条等有关规定予以确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2009-04-24)\t第十四条\t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规定的“强制性规定”,是指效力性强制性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1999-12-29)\t第九条\t依照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手续,或者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才生效,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当事人仍未办理批准手续的,或者仍未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未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登记手续,但未规定登记后生效的,当事人未办理登记手续不影响合同的效力,合同标的物所有权及其他物权不能转移。 合同法第七十七条第二款、第八十七条、第九十六条第二款所列合同变更、转让、解除等情形,依照前款规定处理。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