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强制执行前,老赖转移财产 |
释义 | 强制执行前转移财产违法,法院可对拒不履行判决的人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者追究刑事责任。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03条,法院可根据申请对可能导致判决难以执行或造成损害的案件采取保全措施,包括对财产进行保全、责令或禁止行为。申请人需提供担保,紧急情况下法院需在48小时内作出裁定并立即执行。 法律分析 强制执行前转移财产属于违法行为。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能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客观: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三条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其他损害的案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对其财产进行保全、责令其作出一定行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为;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裁定采取保全措施。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可以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申请人不提供担保的,裁定驳回申请。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对情况紧急的,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采取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行。 拓展延伸 资产转移:老赖逃避强制执行的新手段 在强制执行前,一些债务人采取了新的手段来逃避责任,即通过转移财产来规避强制执行。这种行为被称为资产转移,它使得强制执行变得更加困难。债务人可能将财产转移到他人名下,或者将其转移至海外账户或其他难以追溯的地方。这种手段给债权人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使得追索债务变得更加复杂和耗时。因此,对于债务人的资产转移行为,债权人和法律机构需要采取更加严密的监管和措施,以确保债务人无法逃避强制执行,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结语 在法律客观的基础上,针对债务人的资产转移行为,债权人和法律机构应采取更严密的监管和措施,确保债务人无法逃避强制执行,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这种违法行为不仅可能受到罚款、拘留等行政处罚,还可能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只有通过加强监管和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有效防范和打击资产转移行为,保障法律的公正和权益的实现。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三编 执行程序 第二十一章 执行措施 第二百五十条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扣留、提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收入。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费用。 人民法院扣留、提取收入时,应当作出裁定,并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被执行人所在单位、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储蓄业务的单位必须办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三编 执行程序 第二十一章 执行措施 第二百六十二条 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或者通知有关单位协助采取限制出境,在征信系统记录、通过媒体公布不履行义务信息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三章 刑罚 第六节 罚金 第五十三条 罚金在判决指定的期限内一次或者分期缴纳。期满不缴纳的,强制缴纳。对于不能全部缴纳罚金的,人民法院在任何时候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以执行的财产,应当随时追缴。 由于遭遇不能抗拒的灾祸等原因缴纳确实有困难的,经人民法院裁定,可以延期缴纳、酌情减少或者免除。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