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网络虚拟财产于物吗 |
释义 | 本文讨论了网络虚拟财产是否属于物体以及虚拟财产的性质和权利变动。根据民法中的定义,物体是指物权拥有者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虚拟财产属于民法中的物,具有权利特征,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在网络游戏道具交易的实例中,虚拟财产的权利变动模式属于形式主义的权利变动。同时,网络虚拟财产也具有债权特征,其交易安全需要保护。在多重让与网络虚拟财产中,前后买受人之间不存在不当得利。 法律分析 一、网络虚拟财产是否属于物体? 1. 民法中的物体是指物权拥有者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 2、民法是调整民法典性有物权,例如;毒品。 3、网络游戏买到的虚拟财产或打到的装备买卖,属于不合法虚拟财产。 法律允许合法买卖的有形财产或无形财产,为民法中的物,虚拟财产,属于民法上的物。 二、虚拟财产的性质 根据虚拟财产物理特点,可以从不同角度对虚拟财产进行划分。从动产与不动产的角度划分,虚拟财产属于动产;从有形与无形的角度划分,拟财产又属于无形财产。 虚拟财产作为一种无形财产,并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具有民法规定的权利特征: (1)虚拟财产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虚拟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2)任何人不经虚拟财产所有人的许可不得使用该财产,否则就是非法侵犯权利; (3)虚拟财产所有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诸如公司这样的法人。它同时具有使用和交换价值。 三、网络虚拟财产权利的变动 1.网络虚拟财产的权利变动模式 在网络游戏道具交易的实例中,不同用户将用以交易的道具、虚拟货币等放置于交易界面,待双方确认、交易完成后,该道具在出让人的账号中消失,而在受让人的账号中出现。可见,网络游戏道具的权利变动并非于转让合同生效时发生,而是通过移转对游戏道具事实上的管领力完成,这与形式主义的权利变动模式相近。 网络服务平台的账号也存在交易的可能。就非实名制账号而言,其事实上的管领力体现为用户知晓账号和密码及一系列密码找回信息,该转让过程与交付存货仓库的钥匙相类似。就实名制账号而言,转让必须将账号的实名权利人由出让人变更为受让人,这一过程与不动产的转移登记相类似。可见,账号的交易属于形式主义的权利变动。 2.无权处分网络虚拟财产中的交易安全保护 典型的无权处分是出卖他人的网络虚拟财产,包括出卖他人的网络游戏道具和网络服务平台账号。若事实上管领网络虚拟财产的是无权利人,同样将产生权利外观,这类似于无权利人占有动产,或无权利人被错误登记为不动产权利人。只要符合善意取得的情形,应认定受让人取得该网络虚拟财产。对此结论,在物权说之下,可径直以善意取得制度加以解释。而依债权说,网络虚拟财产本质上属于用户对运营商的债权,债权说可选择的解释路径是将网络虚拟财产的外部表征视作债权证明文件。诚如是,债权说在逻辑环节上更繁琐且需类推适用,稍逊一筹。 3.多重让与网络虚拟财产中的权利归属 由于网络虚拟财产权利变动发生于受让人取得事实上管领力之时,即便后买受人所订立的合同在后,其也可优先于前买受人而取得网络虚拟财产。并且,前后两个买受人之间也不因此发生不当得利。这一价值判断结论与物权变动的解释路径基本契合。考察债权说,指名债权让与的规则显然与这一价值判断结论不符,即便将网络虚拟财产解释为证书债权,也同样存在逻辑障碍。当然,若将网络虚拟财产解释为证券债权,可以较为圆融地解释上述结论,但其解释成本终究高于物权说。 拓展延伸 网络虚拟财产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对于这些虚拟财产是否属于民法中的物,却存在着争议。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一条的规定,物是指具有经济价值并且能够被支配的物品和财产。虚拟财产作为一种数字化的财产,也具备经济价值,并且可以被人们进行交易和支配。因此,从法律的角度来看,网络虚拟财产可以被归类为物。 然而,虚拟财产与传统意义上的物存在一些本质的区别。首先,虚拟财产的价值波动较大,其价格可能在短时间内剧烈变化,而传统意义上的物的价值相对较为稳定。其次,虚拟财产的种类繁多,例如游戏中的道具、虚拟货币等,而传统意义上的物则较为单一,例如土地、房屋等。 因此,尽管网络虚拟财产在法律上可以被归类为物,但它们与传统意义上的物存在一些本质的区别。在处理网络虚拟财产相关的问题时,需要根据其特点和性质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 结语 虚拟财产属于民法中的物,具有权利特征和变动模式。虚拟财产权利的变动可以分为无权处分和多重让与。在网络游戏道具交易中,权利变动模式属于形式主义的权利变动。同时,网络虚拟财产也具有债权特征,其转让需符合善意取得制度。在多重让与中,前后买受人之间不发生不当得利。 法律依据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2022-09-02)\t第二十六条\t公安机关办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依法调取证据的,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应当及时提供技术支持和协助。 互联网服务提供者依照本法规定对有关涉诈信息、活动进行监测时,发现涉诈违法犯罪线索、风险信息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涉诈风险类型、程度情况移送公安、金融、电信、网信等部门。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完善反馈机制,将相关情况及时告知移送单位。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2022-09-02)\t第二十六条\t公安机关办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依法调取证据的,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应当及时提供技术支持和协助。 互联网服务提供者依照本法规定对有关涉诈信息、活动进行监测时,发现涉诈违法犯罪线索、风险信息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涉诈风险类型、程度情况移送公安、金融、电信、网信等部门。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完善反馈机制,将相关情况及时告知移送单位。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2022-09-02)\t第二十九条\t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规定,规范个人信息处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建立个人信息被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机制。 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职责的部门、单位对可能被电信网络诈骗利用的物流信息、交易信息、贷款信息、医疗信息、婚介信息等实施重点保护。公安机关办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应当同时查证犯罪所利用的个人信息来源,依法追究相关人员和单位责任。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