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电子承兑汇票背书后还能转让吗 |
释义 | 本文介绍了电子银行承兑汇票的背书转让规则。背书人可以通过网上银行、银行柜台或其他电子终端登录,录入背书申请信息并使用数字证书加盖电子签名。在背书人和被背书人之间背书转让背书申请后,被背书人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进行背书回复。背书转让的限制包括出票人不得在汇票上记载不得转让字样、背书不得附有条件、背书人不得代被背书人行使被委托的汇票权利等。企业间转让背书应遵守一定规则,包括背书人和被背书人必须是企业、转让 法律分析 电子银行承兑汇票可以进行背书转让: 一、电子银行承兑汇票背书是指电子银行承兑汇票背书人将电子票据交付被背书人的行为。操作如下: 1、电子银行承兑汇票通过电子化手段完成票据流转,背书人通过网上银行、银行柜台或其他电子终端登录,录入背书申请信息(包括票据信息、背书人信息、被背书人信息),并使用背书人的数字证书加盖电子签名; 2、在背书人和被背书人之间背书转让背书申请,在被背书人回复之前,背书人和被背书人均可操作票据,背书人可撤销背书申请,被背书人可回复(签收或驳回)背书申请。此时,系统按照时间优先的原则进行处理:如背书人先撤销背书申请,则该背书申请已撤销,被背书人不能再进行背书回复操作; 3、如被背书人先发起背书回复,则该背书申请按照被背书人的意思已签收或驳回,电子银行承兑背书人不能再撤销该背书申请。电子银行承兑背书应当基于真实、合法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或以税收、继承、捐赠、股利分配等合法行为为基础。 4、电子银行承兑汇票背书必须记载下列事项: (1)、被背书人名称; (2)、背书人名称; (3)、背书人签章。 (4)、背书日期。 在电子银行承兑出票人或背书人汇票上记载了不得转让事项的,电子商业汇票不得继续背书。票据在提示付款期后,不得进行转让背书。 需要注意地是,电子银行承兑汇票背书背书流转,在被背书人发起回复之前,背书人和被背书人均可操作票据,背书人可撤销背书申请,被背书人可回复(签收或驳回)背书申请。 二、背书转让的限制 1、出票人在汇票上记载不得转让字样的,其后手在背书转让的,原背书人对后手的被背书人不承担保证责任。 2、汇票须完整转让,将汇票金额的一部分转让的背书,或将汇票金额分别转让给2人以上的背书无效。 3、背书不得附有条件,票据法规定,背书附有条件的,所附条件不具有汇票上的效力。 4、背书记载委托收款字样的,被背书人有权代背书人行使被委托的汇票权利。 5、汇票被拒绝承兑、被拒绝付款或超过付款提示期限的,不得背书转让;背书转让的,背书人应当承担汇票责任。 三、转让背书应有哪些注意事项? 企业间转让背书应遵守以下规则: 1、背书人和被背书人必须是企业; 2、转让背书应在提示付款期期末之前完成; 3、票据未记载不得转让事项。 拓展延伸 背书转让是指持有人在转让某些财产时,将其背书给他人以获取相应权益的行为。背书转让的法律限制和注意事项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背书转让的标的物应当是法律允许转让的财产,且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其次,背书转让的当事人应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并且具备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此外,背书转让的背书人应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并且具备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同时,背书人在进行背书转让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背书人应当亲自到转让场所进行背书转让,不得委托他人代为进行;其次,背书人应当将背书转让的财产权利和义务一并转让给受让人,不得只转让财产权利而不转让财产义务;最后,背书人应当将背书转让的财产权利和义务一并转让给受让人,并在转让时向受让人说明财产权利和义务的内容。 总之,背书转让是一种重要的财产权转移方式,但需要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只有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并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当事人,才能够进行有效的背书转让。 结语 电子银行承兑汇票背书转让需注意以下事项:一、背书人、被背书人必须是企业;二、背书应在提示付款期期末之前完成;三、票据未记载不得转让事项。同时,背书转让的限制包括出票人不得转让背书、背书不得附有条件、背书人不得代背书人行使被委托的汇票权利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2004修正):第二章 汇票 第三节 承兑 第四十三条 【附条件承兑的效力】付款人承兑汇票,不得附有条件;承兑附有条件的,视为拒绝承兑。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2004修正):第七章 附则 第一百零八条 【票据及其格式与印制】汇票、本票、支票的格式应当统一。 票据凭证的格式和印制管理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2004修正):第二章 汇票 第二节 背书 第三十六条 【不得背书转让的情形】汇票被拒绝承兑、被拒绝付款或者超过付款提示期限的,不得背书转让;背书转让的,背书人应当承担汇票责任。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