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是否需要道歉书才能获得缓刑? |
释义 | 缓刑是一种刑罚执行方式,被判处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以宣告缓刑。条件包括犯罪情节轻、悔罪表现好、没有再犯罪危险以及对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缓刑期间,犯罪分子需遵守法律、服从监督,并禁止参与特定活动和接触特定人员。缓刑考验期限根据原判刑期确定,期间不计算先行羁押时间。违法或违规行为将导致缓刑撤销。 法律分析 缓刑不必取得谅解书,谅解书只是一个考量,可以相应减轻处罚。人民法院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根据其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对于累犯,不适用缓刑。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对于被判处缓刑的罪犯,在宣告缓刑时,应同时宣告缓刑的考验期。根据我国《刑法》第73条的规定,拘役的缓刑考验期为原判刑期以上1年以下,但不能少于2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5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1年。缓刑的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判决确定之日,是指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在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前,即使对犯罪人已先行羁押,羁押的期间也不计算在缓刑考验期限的时间之内,更不能将先行羁押的期间折抵缓刑考验的时间。 罪犯在缓刑考验期内,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经考察机关批准。缓刑罪犯参加劳动,应同工同酬。如果同时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应执行。 缓刑属于刑事处罚执行的一种方式,被宣告缓刑的犯罪行为人不需要在监狱内执行,但是会附加一个缓刑考验期,在缓刑考验期内,犯罪行为人不能作出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只要是存在违法犯罪或者是违规的行为,该行为人就会被撤销缓刑。 结语 缓刑是一种刑罚执行方式,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符合一定条件下可以宣告缓刑。缓刑考验期内,犯罪行为人需遵守法律法规、服从监督,并报告自身活动情况。缓刑是一种对犯罪行为人的宽大处理,但同时也要求其遵守规定,否则会被撤销缓刑。这一制度旨在对轻罪犯罪分子给予机会改过自新,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二章 犯罪 第一节 犯罪和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之一 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三章 刑罚 第四节 有期徒刑、无期徒刑 第四十五条 有期徒刑的期限,除本法第五十条、第六十九条规定外,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