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单位扣减工资是否违法? |
释义 | 单位无故扣减工资违法,但劳动者原因给单位造成损失的除外。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单位可要求劳动者赔偿经济损失,最多扣除工资的20%。若剩余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标准支付。 法律分析 单位无故扣减工资的行为是违法的,但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或有特殊情形的除外。 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拓展延伸 单位扣减工资的法律规定及合法性评析 单位扣减工资的法律规定及合法性评析是一个涉及劳动法和雇佣关系的重要问题。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单位在扣减工资时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和程序,否则可能构成违法行为。首先,单位扣减工资必须有合法的依据,例如劳动合同、规章制度或法律规定。其次,单位扣减工资的幅度应当合理,不能超过法律规定的限制。最后,单位在扣减工资前应当履行通知和听证等程序,确保员工享有辩护和申诉的权利。评析单位扣减工资的合法性时,需要综合考虑具体情况和相关法律规定,以确保权益的平衡和合法性的维护。 结语 单位扣减工资行为的合法性评析需要综合考虑具体情况和相关法律规定。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单位可要求劳动者赔偿因其本人原因给单位造成的经济损失。赔偿可从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部分不得超过工资的20%。若扣除后剩余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然而,单位在扣减工资前必须有合法依据,扣减幅度应合理,且需履行通知和听证程序,保障员工权益。评析单位扣减工资的合法性,需平衡权益并维护合法性。 法律依据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 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 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