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涉密人员的脱密期限是怎么规定的 |
释义 | 一般情况下一般涉密人员脱密期不超过十年。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应当根据事项的性质和特点,按照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限定在必要的期限内。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除另有规定外,绝密级不超过三十年,机密级不超过二十年,秘密级不超过十年。 一、国家秘密确定的一般程序 国家秘密确定的一般程序如下: (一)、定密程序启动。 (二)、承办人提出定密意见。在国家秘密确定环节,承办人对本机关、本单位产生的国家秘密事项; 采用对号入座的方法,先行拟定密级、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并在国家秘密载体上做出国家秘密标志,报定密责任人批准。 (三)、定密责任人对承办人定密依据是否正确,所拟定国家秘密事项的密级、保密期限、知悉范围或变更、解除的建议是否准确,所标注的国家秘密标志是否规范完整等情况进行审核。 (四)、同意拟定建议的,签字认可;不同意的,直接予以纠正或者退回承办人重新办理。 二、过失泄露军事秘密罪立案标准 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的立案标准如果涉嫌了下列情形中其中一种的,就应该进行立案:泄露了绝密级的国家秘密一项以上的;泄露了机密级的国家秘密三项以上的;泄露了秘密级的国家秘密四项以上的;当事人违反了签订的保密规定,将已经涉及到了国家秘密的计算机或者是计算机信息系统与互联网相连接,泄露了国家秘密的。 三、谁是涉密设备的责任部门? 保密委员会负责人是涉密办公设备安全保密管理第一责任人。国家秘密分为秘密、机密、绝密三级,涉密信息也按照秘密、机密、绝密三级进行分级管理。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保密管理原则,涉密信息使用单位应负责本单位涉密信息分级保护的具体实施工作。相关部门只有密切合作、统筹实施,才能保障整个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十五条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应当根据事项的性质和特点,按照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限定在必要的期限内;不能确定期限的,应当确定解密的条件。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除另有规定外,绝密级不超过三十年,机密级不超过二十年,秘密级不超过十年。机关、单位应当根据工作需要,确定具体的保密期限、解密时间或者解密条件。机关、单位对在决定和处理有关事项工作过程中确定需要保密的事项,根据工作需要决定公开的,正式公布时即视为解密。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