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安乐死会被定义为故意杀人吗 |
释义 | 本文介绍了安乐死的概念和分类,并探讨了安乐死在法律上的定性。文章指出,不作为的安乐死和作为的安乐死均构成故意杀人罪,但在我国,实行积极安乐死的行为仍然构成故意杀人罪。作者呼吁,在法律未允许实行积极安乐死的情况下,应尽量给予患者治疗和精神上的安慰,避免提前结束患者生命的行为,以减轻其痛苦。 法律分析 对于鼓励安乐死的行为,应该将其视为故意杀人罪。所谓安乐死,通常是指为免除患有不治之症、濒临死亡的患者的痛苦,受患者嘱托而使其无痛苦地死亡。安乐死分为不作为的安乐死与作为的安乐死: (一)不作为的安乐死(消极的安乐死),是指对濒临死亡的患者,经其承诺,不采取治疗措施(包括撤除人工的生命维持装置)任其死亡的安乐死。这种行为不成立故意杀人罪。 (二)作为的安乐死包括三种情况: 1、是没有缩短患者生命的安乐死(本来的安乐死、真正的安乐死),这种行为不成立犯罪; 2、是具有缩短生命危险的安乐死(间接安乐死)。这种行为虽然具有缩短患者生命的危险,但事实上没有缩短患者生命,也不成立故意杀人罪; 3、是作为缩短患者生命手段的安乐死(积极的安乐死),即为了免除患者的痛苦,而提前结束其生命的方法。现在,世界上只有个别国家对积极的安乐死实行了非犯罪化。 在我国,救死扶伤是公民的道义责任,是医务人员的职业责任。对生命垂危、痛不欲生的患者,应尽量给予医务上的治疗和精神上的安慰,以减轻其痛苦。人为地提前结束患者生命的行为,还难以得到一般国民的认同;即使被害人同意,这种杀人行为也是对他人生命的侵害。特别是在法律对实行积极的安乐死的条件、方法、程序等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实行积极的安乐死所产生的其它一系列后果不堪设想。在法律未允许实行积极安乐死的情况下,实行积极安乐死的行为,仍然构成故意杀人罪;既不能认为这种行为不符合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成,也不宜以刑法第13条的但书为根据宣告无罪。当然,量刑时可以从宽处罚。 相关知识延伸阅读:什么是安乐死 安乐死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让病人无痛苦地死去。“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幸福的死亡。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安乐的无痛苦死亡;二是无痛致死术;我国的定义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 在我国,救死扶伤是公民的道义责任,是医务人员的职业责任。对生命垂危、痛不欲生的患者,应尽量给予医务上的治疗和精神上的安慰,以减轻其痛苦。人为地提前结束患者生命的行为,还难以得到一般国民的认同;即使被害人同意,这种杀人行为也是对他人生命的侵害。 在法律未允许实行积极安乐死的情况下,实行积极安乐死的行为,仍然构成故意杀人罪;既不能认为这种行为不符合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成,也不宜以刑法第13条的但书为根据宣告无罪。当然,量刑时可以从宽处罚。 拓展延伸 安乐死是一种 controversial topic,涉及到伦理、道德和法律等方面的问题。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安乐死被视为故意杀人罪,处死刑,并处没收遗产。然而,在实践中,安乐死仍然存在,尽管其法律地位存在争议,但仍然被部分家庭所选择。 从道德层面来看,安乐死是一种尊重个体自主权、减轻痛苦、缓解压力、提高生命质量的体现。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可以在不违背道德准则的前提下,由本人或家属决定是否选择安乐死来减轻病痛和痛苦。 然而,安乐死涉及到生命的问题,生命的尊严和价值是无法忽视的。在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如果安乐死合法化,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家庭选择安乐死,从而加剧社会压力和道德负担。此外,安乐死的实施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和程序,如必须经过医疗机构的评估和审批,且必须由医生或护士等专业人士执行,这也会带来一定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因此,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安乐死存在一定的争议和不确定性。一方面,安乐死可以给予病人和家属一定程度的尊重和自主权;另一方面,安乐死的实施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和程序,且可能会引发伦理和法律问题。在权衡利弊之后,我国政府并未将安乐死合法化,是出于对公民生命和家庭幸福的权衡和考虑。 法律依据 刑法\t第三十六条\t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 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犯罪分子,同时被判处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全部支付的,或者被判处没收财产的,应当先承担对被害人的民事赔偿责任。 刑法\t第四十九条\t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刑法\t第二十条\t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