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中止审理是指在审理刑事案件过程中,由于出现诉讼外情形导致审判无法继续进行,法院暂停审判等待情形消失后再恢复审判的一种诉讼处理方式。申请终止审理的当事人,法院会根据规定暂停对该案件的审理。 法律分析 中止审理,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刑事案件的过程中,由于出现了某些诉讼外的情形,使审判在一定期限内无法继续进行,而暂停审判,待这些情形消失后,再恢复审判的一种诉讼上的处理。所以,当事人如果申请终止审理,法院也会根据规定暂停对该案件的审理。 拓展延伸 法院对当事人申请中止审理的决定依据及程序 法院对当事人申请中止审理的决定依据及程序主要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当事人申请中止审理时,法院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审查,并依法作出决定。决定的依据包括案件的性质、争议的焦点、证据的充分性等因素。程序上,法院会先召开听证会,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再根据法律规定进行综合评估。最终,法院会根据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依法作出是否中止审理的决定,并向当事人发出相关通知。这样的决定依据及程序,旨在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审判公正进行。 结语 中止审理是一种诉讼上的处理方式,指在审理刑事案件过程中,由于特定情形的出现导致无法继续进行,暂时停止审判,并在情形消失后恢复审判。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法院会根据案件性质、争议焦点、证据充分性等因素审查当事人的中止申请,并通过听证会、综合评估等程序,依法作出公正、公平、公开的决定,并通知当事人。这一决定依据及程序旨在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审判公正进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诉讼:(一)一方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的;(二)一方当事人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的;(三)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四)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参加诉讼的;(五)本案必须以另一案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的;(六)其他应当中止诉讼的情形。中止诉讼的原因消除后,恢复诉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