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如何开具监护证明 |
释义 | 本文介绍了监护证明的相关内容,包括监护的定义、监护人的职责、监护人证明材料等。指出监护人证明材料可由户籍所在村委会出具,但需加盖当地派出所的章,或者直接让当地派出所出具证明、加盖章。同时,列举了开具监护人证明所需的材料,并介绍了老人监护人的确立方式。 法律分析 一、关于开具监护证明 监护是指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监护中常涉及相关事项有:监护人、监护权、监护人顺序、监护人的职责、监护人委托书、监护人委托书等。 监护人证明材料可由户籍所在村委会出具,但一定要加盖当地派出所的章。或者也可以直接让当地派出所出具证明、加盖章。也就是说,在判断和证明未成年人监护人的身份时,公安部门出具的证明才有法律效力,村委会并不具备核查未成年人监护人身份的条件。因此监护证明需要由户籍所在地派出所盖章才生效。 二、开具监护人证明需要什么材料 1、被监护人的身份证明材料。二代身份证或临时身份证(如已经办理身份证的需提供)、户口本; 2、提供监护人的身份证明材料 中国国内申请人提供:二代身份证(临时身份证或军官证或中国护照)、户口本 港、澳、台同胞提供:身份证、回乡证(或台胞证),原国内居民提供户籍底册、户籍注销证明; 外国人提供:护照(原为中国公民的,需提供入籍纸、户籍底册、户籍注销证明); 三、老人监护人如何确立 《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第三十一条规定,对担任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监护人有争议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 这里指的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对有关单位指定监护人不服,或者指定其他近亲属为监护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由人民法院按特别程序进行审理,确定监护人。人民法院可以将《民法典》第二十八条和第三十一条的规定视为指定监护人的顺序。前一顺序监护人无监护能力或者对被监护人明显不利的,人民法院可根据后一顺序监护人监护能力的强弱、行为、品德情况,按照对被监护人有利的原则择优确定。这种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有关部门或人民法院指定监护人的做法,在民法上叫做指定监护。 因此,如果老人丧失了民事行为能力的话,那么按照法律规定一般是由其配偶、子女、兄弟姐妹等作为其监护人的。 拓展延伸 监护证明是指在监护人无法履行其监护职责时,由相关部门或者组织出具的证明文件,证明监护人的身份和职责。监护证明的办理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以确保监护人的权益得到保障。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监护人应当尽到监护职责,保障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如果监护人未能履行其监护职责,被监护人或者相关部门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在此过程中,需要提供监护人的身份证明、监护关系证明以及与被监护人的关系证明等材料。 此外,监护人还需要提交相关的申请书和有关证明材料,向相关部门申请指定监护人。如果被监护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还需要提交有关监护能力证明。 在办理监护证明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依法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进行公告,并依法制作指定监护人决定书。最终,指定监护人决定书将交由被监护人执行,监护人的监护职责也将得到确认和保障。 总结起来,监护证明的办理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以确保监护人的权益得到保障。监护人的监护职责是其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拒绝或者怠于履行。 结语 监护证明是保障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权益的重要依据。监护人需要提供身份证明材料,如身份证、户口本等,并由当地派出所盖章生效。对于老人监护人的确立,根据《民法典》规定,可以由配偶、父母、子女等担任监护人,也可以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如果有关单位指定监护人不服,或者指定其他近亲属为监护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第六章 政府保护 第八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家庭教育知识宣传,鼓励和支持有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8修正):第七章 参与社会发展 第七十一条 老年人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 国家发展老年教育,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鼓励社会办好各类老年学校。 各级人民政府对老年教育应当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加大投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第六章 政府保护 第九十六条 民政部门承担临时监护或者长期监护职责的,财政、教育、卫生健康、公安等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予以配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门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儿童福利机构,负责收留、抚养由民政部门监护的未成年人。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