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法律分析:在职务犯罪的案件中,主观故意是是否成立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审理过程中,法院需要对被告人的主观意图进行判断,以确定其是否构成主观故意。但是,对于主观故意的认定,是否需要审判庭的判断,目前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六条规定:“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时,有明确的犯罪目的和预期的后果,或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某种后果而予以接受,并坚决实施的,为故意犯罪。”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职务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规定:“在职务犯罪案件中,主观故意应当具备下列情形之一:(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时,有明确的犯罪目的和预期的后果;(二)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某种后果而予以接受,并坚决实施。” 综上所述,虽然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主观故意的认定是否需要审判庭的判断,但法院在审理职务犯罪案件时,需要对被告人的主观意图进行判断,以确定其是否构成主观故意,从而作出判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