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事案件立案后是否可以暂停审理? |
释义 | 刑事犯罪嫌疑案件对民事纠纷案件产生直接影响时,法院应中止审理,移送有关机关处理,待刑事程序结束后再继续审理。但若民事关系不受影响,则可继续审理。 法律分析 审理中发现涉嫌犯罪,且该刑事犯罪嫌疑案件确认的事实将直接影响民事纠纷案件的性质、效力、责任承担的,法院应裁定中止审理,将犯罪线索移送有关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等待刑事程序终结后再恢复审理。法院应将犯罪嫌疑线索、材料移送有关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查处。但根据民事法律规范判断,当事人之间构成民事法律关系,且不影响民事案件审理的,民事案件可继续审理。 拓展延伸 民事案件立案后的审理程序是否可以中止?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案件立案后的审理程序可以根据特定情况中止。其中,中止审理的情形包括但不限于当事人申请中止、双方达成和解协议、需要等待相关证据的出具等。中止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审判公正。在中止期间,法院会暂停审理活动,待中止事由消除后再恢复审理程序。需要注意的是,中止审理并不意味着案件的终止,而是暂时的中断。因此,对于民事案件立案后是否可以中止审理,具体情况需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案件具体情况来确定。 结语 根据以上规定,当民事案件审理中发现涉嫌犯罪时,法院应中止审理,并将犯罪线索移送给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待刑事程序终结后再恢复审理。然而,如果民事关系不受影响,案件可继续审理。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中止审理旨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审判公正。中止审理并非终止案件,而是暂时中断。具体是否中止审理需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案件具体情况来决定。 法律依据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一款第(五)项的规定,法院应裁定中止审理,将犯罪线索移送有关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等待刑事程序终结后再恢复审理。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