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指定监护人的相关要求是什么? |
释义 | 指定监护人的适用条件及监护人的法律责任。在未成年人监护人有争议时,有关组织需作出指定,法院可裁决。监护人要履行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或有残疾的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为父母,精神病人的法定监护人为配偶,其他亲属可被指定为监护人。 法律分析 一、指定监护人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指定监护适用的条件是监护人对承担监护责任有争议。争议有下列几种情况,有的是后一顺序的人不同意由前一顺序的人担任,或同一顺序的人相互争着要当监护人的,较多的是前一顺序的人不愿意担任,推给后一顺序的人,后一顺序的人也不愿意担任,或同一顺序人之间相互推诿的。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 可知,我国立法上,对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的指定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由有关组织指定;二是由法院指定。其中前一种是后一种的必经程序,即对于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必须由有关组织作出指定,再不服的可申请人民法院作出撤销指定的判决,并另行指定监护人;如果未经有关组织指定的,不可以直接请求人民法院作出指定。 二、监护人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监护人对未成年人要承担以下责任: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8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 对于未成年人来讲其法定监护人是其父母,而对精神病人而言其法定监护人则为配偶,除此之外,像兄弟姐妹等等都是作为指定监护人存在的。 结语 合理指定监护人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指定监护人的适用条件存在争议时,需经由有关组织指定并经过法院裁决。监护人应承担法定责任,包括履行监护职责、抚养义务,严禁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有残疾的未成年人,以及禁止溺婴、弃婴等行为。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法定监护人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应尽职尽责,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第六章 政府保护 第九十三条 对临时监护的未成年人,民政部门可以采取委托亲属抚养、家庭寄养等方式进行安置,也可以交由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或者儿童福利机构进行收留、抚养。 临时监护期间,经民政部门评估,监护人重新具备履行监护职责条件的,民政部门可以将未成年人送回监护人抚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8修正):第八章 法 律 责 任 第七十三条 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其代理人有权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法院和有关部门,对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申诉、控告和检举,应当依法及时受理,不得推诿、拖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8修正):第八章 法 律 责 任 第七十七条 家庭成员盗窃、诈骗、抢夺、侵占、勒索、故意损毁老年人财物,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