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减刑规定的最新情况
释义
    不得减刑的情形包括:判处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宣告缓刑的罪犯;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再犯罪;新罪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贪污数额特别巨大或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不准减刑的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83条。
    法律分析
    一、不得减刑的情形有哪些
    1、不得减刑的情形有:
    (1)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宣告缓刑的罪犯;
    (2)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又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自新罪判决确定之日起二年内一般不予减刑;
    (3)新罪被判处无期徒刑的,自新罪判决确定之日起三年内一般不予减刑;
    (4)贪污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在其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
    2、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犯第一款罪,有第三项规定情形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在其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
    二、不得减刑的情形有哪些
    不得减刑的情形有:
    1、行为人不符合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等减刑条件的;
    2、行为人犯贪污罪、受贿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人民法院决定在其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的;
    3、未经法定程序的;
    4、其他情形。
    拓展延伸
    减刑政策的变化趋势
    近年来,减刑政策一直处于变化之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法律的逐步完善,减刑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一方面,针对轻微犯罪行为,如非暴力犯罪、初犯等,减刑政策倾向于更多地采取人性化、教育性的手段,以帮助罪犯改过自新。另一方面,对于严重犯罪行为,减刑政策则更加注重罪责与公平的平衡,确保刑罚的威慑力和社会安全的维护。综合来看,减刑政策的变化趋势是朝着更加精细化、个案化的方向发展,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保障公平正义的实现。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的完善,减刑政策不断调整和优化。对于轻微犯罪行为,减刑政策更注重人性化、教育性手段,帮助罪犯改过自新;而对于严重犯罪行为,减刑政策更注重罪责与公平的平衡,保障刑罚威慑力和社会安全。综合来看,减刑政策的变化趋势是向着更精细化、个案化的方向发展,以满足社会需求,实现公平正义。
    法律依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八章 侦 查 第二节 讯问犯罪嫌疑人 第一百九十八条 讯问犯罪嫌疑人,除下列情形以外,应当在公安机关执法办案场所的讯问室进行:
    (一)紧急情况下在现场进行讯问的;
    (二)对有严重伤病或者残疾、行动不便的,以及正在怀孕的犯罪嫌疑人,在其住处或者就诊的医疗机构进行讯问的。
    对于已送交看守所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应当在看守所讯问室进行讯问。
    对于正在被执行行政拘留、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以及正在监狱服刑的罪犯,可以在其执行场所进行讯问。
    对于不需要拘留、逮捕的犯罪嫌疑人,经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传唤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市、县公安机关执法办案场所或者到他的住处进行讯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五节 缓刑 第七十二条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五节 缓刑 第七十七条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3 4:3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