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探究交通事故认定中逃离和逃逸的区别 |
释义 | 逃逸与逃离交通事故的主观目的是区别的关键,前者是为了逃避责任,后者则是因其他原因离开现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逃逸的当事人需承担全部责任,而逃离的当事人若有证据证明对方也有过错,责任可减轻。若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或毁灭证据,将承担全部责任。 法律分析 1、区别很大。在于主观上有没有逃避责任的目的,其主观目的从客观行来界定。 2、逃逸,其主观目的是为了逃避事故责任,而离开现场。要承担全部责任。 3、逃离,主观上没有逃避事故责任的想法,但因其他原因离开现场。例如害怕被殴打而离开现场向公安机关投案。 相关法律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 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承担全部责任。 拓展延伸 交通事故认定中逃离和逃逸的区别及其法律后果分析 交通事故认定中,逃离和逃逸虽然看似相似,但实际上存在明显的区别。逃离指的是在事故发生后,当事人离开现场,不及时采取必要的救助措施或未履行报警、报案义务。而逃逸则是指当事人在事故发生后,故意逃离现场,企图逃避法律责任的行为。 在法律上,逃离和逃逸都属于违法行为。逃离现场可能导致证据缺失,影响事故责任的认定。而逃逸更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可能构成肇事逃逸罪,承担刑事责任。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于逃离现场的当事人,警方可以追究其行政责任,并可能处以罚款。而对于逃逸的当事人,一旦被抓获,将面临刑事处罚,可能被判处拘役或有期徒刑。 因此,无论是逃离还是逃逸,都会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应立即停车并采取必要的救助措施,及时报警报案,并配合警方的调查,以便事故责任的准确认定和合法权益的保障。 结语 在交通事故中,逃离和逃逸虽然相似,但在法律上有明显区别。逃离是指未履行救助措施或报案义务,而逃逸是故意逃离现场以逃避责任。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逃逸行为将承担全部责任,甚至可能构成刑事罪行。逃离现场也可能导致证据缺失,影响责任认定。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应立即停车、救助、报案,并配合警方调查,以确保事故责任准确认定和合法权益保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21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九十一条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21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一百〇一条 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21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九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一)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 (二)将机动车交由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暂扣的人驾驶的; (三)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 (四)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百分之五十的; (五)强迫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尚不构成犯罪的; (六)违反交通管制的规定强行通行,不听劝阻的; (七)故意损毁、移动、涂改交通设施,造成危害后果,尚不构成犯罪的; (八)非法拦截、扣留机动车辆,不听劝阻,造成交通严重阻塞或者较大财产损失的。 行为人有前款第二项、第四项情形之一的,可以并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有第一项、第三项、第五项至第八项情形之一的,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