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如何引导群众遵守法律法规(你怎样劝导他们遵守法律法规)
释义
    1.你怎样劝导他们遵守法律法规
    一、宣传、引导行人文明行路,劝阻不文明行路行为;
    二、宣传、引导非机动车安全文明骑行,劝阻不文明行驶行为;
    三、宣传、引导机动车行经斑马线应减速避让,劝阻不文明驾驶行为;
    四、使用照相机、摄像机对以上违法行为人或车辆进行录拍,记录违法行为;
    五、扶助老、幼、残疾人安全文明行路,热情为外地驾驶人、游客提供咨询服务;
    六、劝导员必须做到举止文明、礼貌待人,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听从指挥、坚守岗位、尽职尽责,不得有越权行为。
    2.如何树立群众的法治意识和增强法治观念
    一、法治社会的基本认识
    法治社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建设内容被表述是2012年末,与人治社会相对而言的.学界尚无公认的界定,应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其一,制度层面的规则系统.包括国家正式的法律法规、社会自治规则及习惯等规则系统.法治社会之 “法”,在构成上是多元的,既包括正式规则,也包括自治性规范,还包括无形的规则.因此,其范畴有别于其他领域的法.其二,心理层面的认同.即社会群体和成员对规则的理念和精神上的认同,并自觉服从与践行的习惯.其三,秩序层面的运行.表现为社会各类组织、成员与国家各职能部门间形成自治与统治的分工协作,形成共治的秩序.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关系: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既相对独立又密切互构,而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法治社会建设的核心力量(或主导力量).
    从一体建设的三极来看法治的重点不同:法治国家强调权力控制;法治政府强调依法办事、依法行政;法治社会强调人权保障、社会自治.
    二、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自依法治国战略实施以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已有了一定基础,但法治社会建设仍是一个短板.法治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两大方面:
    (一)法治精神的全面缺乏
    一些领导干部缺乏法治思维,滥用行政权、司法权侵犯公民合法权益;尤其是强势群体带头违法对法治精神的破坏极大;部分群众“信访不信法、信官不信法、信闹不信法”;全社会“敬法”氛围淡薄,钻法律空子、“法不责众”心态普遍.
    (二)现行普法模式的落后和低效
    实施普法已近30年,但从基层反映看,当前的普法模式仍旧偏向于单向的法律知识“灌输”,并且普遍存在着形式主义做法,严重影响普法的实效.
    三、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路径
    (一)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1.抓“大”和抓“小”并举,培养全民法治意识
    首先,抓“大”,即注重党员领导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法治思维、法治信仰的培养.这是全民守法的前提和关键.其次,抓“小”,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进中小学课堂和教材.
    在普法中要区分两个重点:对公民普法要以树立依法维权意识为重点;对公职人员普法应以严格依法为重点.
    2.创新法治宣传教育形式(针对以往普法的方法单一、形式主义问题)
    首先,注重“参与度”与“互动性”.让公众参与法治各环节,在互动中放大宣传教育效应.其次,从宣传方式看,由单向灌输向“整合性”“创新性”方式转变.“整合性”即把普及法律知识与培育法治信仰、法制宣传与法治实践、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重视法治示范创建活动.“创新性”增强新媒体作用,以多元、灵活方式创新普法的形式和内容.
    3.以刚性约束培育法治精神
    除了宣传倡导,还须依靠刚性的约束机制和信息化手段.如通过公正宣判和以案说法等制度设计形成对全社会的威慑力和正向引导,培养全民守法意识.
    (二)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依法治理是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的内在要求,法治化程度越高,社会治理越接近善治.
    首先,在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各领域深化依法治理.旨在支持各类社会主体依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其次,发挥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依法治理不仅要依据法律法规,也要依靠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即硬法和软法并用.
    再次,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以一个自然段的文字来阐述社会组织如何在法治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为使公民信法、守法,就须以好的服务使民众亲法.为此要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从服务层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四)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首先,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为最大限度预防矛盾发生,要完善两个机制: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完善民主决策的法定程序机制.为了最大限度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要创新和发扬“枫桥经验”.其次,充分发挥不同纠纷解决制度的优势.如发挥人民调解的民间性、成本低、方便快捷等特色;发挥仲裁的中立性、保密性和专业性特点.再次,建立完善各种纠纷解决制度的有机衔接、相互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和网络来强化纠纷解决的效果.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有丰厚的法治土壤,其中应蕴藏着全民知法、信法、用法、守法的养料,这就是我们要建设的法治社会.
    3.如何正确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 网信部门
    一、利益诉求的定义
    利益诉求是指利益表达的方式和途径,它包括个体利益诉求和群体利益诉求两个方面。
    二、利益诉求产生的原因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现实需要,都有自己的合法权益和权利,但如何理性表达自己的愿望,如何合法维护自己的权利,却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话题。社会在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也不断增多。不必讳言,总有一些人的现实需要不能适时得到满足,有些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于是,人们就会通过一定途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希望能解决矛盾和问题。另一方面,旧的矛盾和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和矛盾又会出现,这在社会生活中也是正常的现象。而群众通过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社会各方面妥善处理矛盾、解决问题,这正是社会不断走向文明、走向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解决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
    在我国,信访是人民群众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的重要渠道。这个渠道历来是畅通的。新修订的《信访条例》5月1日实施以来,畅通信访渠道被各地各部门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从国家信访局建立办信、接访和督查督办工作机制,到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开门大接访”活动;从一些省市区开展领导干部集中接访月活动,到一些地方积极探索拓宽信访渠道新办法,群众信访渠道上上下下都得到了进一步的畅通,更好地尊重和保护了信访群众的民主权利。同时,群众信访问题的解决力度进一步加大,大量信访突出问题都在基层得到了妥善解决。这些都说明,按照《信访条例》的要求,依法信访,是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有效途径。良好的信访秩序,是有效解决群众信访问题的前提和保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一定要讲道理,讲秩序,讲法律,这样才能促进问题的解决。如果不是这样,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增添新的矛盾和问题,也有违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初衷。因此,在信访之前,我们一定要清醒、客观地判断一下,自己的利益诉求是否真的合理,合理的成分有多大,再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不迟。在信访过程中,我们还应当清醒地意识到,什么事都得讲法律,表达诉求同样需要依法,不能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要知道,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行使权利的同时,也必须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这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四、依法表达利益诉求的必要性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维护社会稳定。人人为和谐稳定尽责,人人为和谐稳定出力,关键就在于要有实际行动。对于信访群众来说,应当通过合法的途径、以理性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自觉维护信访秩序。我们的各级干部也应该从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群众利益的高度,重视信访工作,主动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做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这样,我们才能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4.如何引导员工群众依法依规逐级上访
    第一条为进一步强化属地责任、提高信访工作效能,引导来访人依法逐级走访,推动信访事项及时就地解决,根据《信访条例》和《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意见》等法规文件,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和其他行政机关要按照《信访条例》“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和有关规定,分级受理职责范围内的信访事项,并按规定的程序和期限办理。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
    
     该内容由 梁勤栓律师 和 律说律答 共创回答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2:5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