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欺诈与欺骗有何区别? |
释义 | 欺诈与诈骗有着明显的区别。欺诈是指为了非法占有财产而进行的欺骗行为,而诈骗是通过签订和履行合同来实施的欺骗行为。民事欺诈存在法律关系,被欺诈一方可通过民事诉讼获得救济,而诈骗行为则受到刑法的制裁。诈骗行为的数额不同会有不同的刑罚,而民事欺诈则会导致撤销合同、财产返还和损失赔偿等民事法律后果。 法律分析 结论:诈骗属于一种欺骗,但欺骗并不一定就是诈骗解析:欺诈和诈骗的区别具体有以下几点: 1、目的不同,欺诈的目的是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民事欺诈的直接目的是与对方签订合同,最终目的是通过履行合同获得经济利益; 2、手段不同,民事欺诈只是辅助欺诈,欺诈是核心欺诈,民事欺诈行为人实施的欺诈行为是订立合同的辅助手段,可以称为辅助欺诈行为。行为人与他人签订合同,履行合同本身不是欺骗,通过签订和履行合同实施诈骗,行为人与他人签订,履行合同本身就是欺骗。这种欺骗是实现非法占有目的的必要手段,没有这种欺骗,就不能成立欺骗,可以称之为核心欺骗; 3、法律关系不同,民事欺诈双方之间存在法律关系,欺诈行为人与对方之间不因欺诈而形成法律关系; 4、民事救济的可能性不同,因民事欺诈造成他人经济损失的,被欺诈一方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获得救济,诈骗者非法占有他人财产,往往采取隐匿身份、地址等方式,使双方无法形成民事法律关系,被害人无法通过民事诉讼主张权利; 5、法律后果不同,诈骗行为应当受到治安行政法或者刑法的制裁,民事欺诈应当受到民法的调整,诈骗公私财产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数额不大的,应当受到治安处罚。通过民事欺诈获得的财产数额再大,也不可能构成诈骗罪,通过民事欺诈订立可撤销合同或无效合同,产生撤销权、财产返还、损失赔偿等民事法律后果。 《刑法》第266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结语 结论:诈骗和欺骗虽然有相似之处,但并非完全等同。欺诈的目的是非法占有他人财产,而民事欺诈则是通过签订合同获取经济利益。欺骗行为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仅起辅助作用,而诈骗则构成核心欺骗。被欺诈方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获得救济,而诈骗行为则需受到治安行政法或刑法的制裁。因此,尽管欺骗属于一种欺骗行为,但并不一定就是诈骗。根据《刑法》第266条的规定,诈骗行为的法律后果将根据数额大小而有所不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四章 电子商务争议解决 第五十八条 国家鼓励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建立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商品、服务质量担保机制。 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与平台内经营者协议设立消费者权益保证金的,双方应当就消费者权益保证金的提取数额、管理、使用和退还办法等作出明确约定。 消费者要求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承担先行赔偿责任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赔偿后向平台内经营者的追偿,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13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五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13修正):第四章 国家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第三十三条 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对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进行抽查检验,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抽查检验结果。 有关行政部门发现并认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有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危险的,应当立即责令经营者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无害化处理、销毁、停止生产或者服务等措施。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