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产前请假要算病假吗 |
释义 | 《女职工劳动保护办法》第12条规定了女职工在妊娠7个月以上且工作许可的情况下可以享受产前假,时间为2个半月。此外,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应按出勤对待,不能按病假、事假、旷工处理。女职工产前检查应按出勤对待,不能按病假、事假、旷工处理。对于生产第一线的女职工,要相应的减少生产定额,以保证产前检查时间。 法律分析 依据《女职工劳动保护办法》第12条规定,在妊娠7个月以上且工作许可的情况下,经本人申请,单位批准,可以享受产前假。产前假的时间为2个半月。 正常产前检查应按出勤对待 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的相关规定,怀孕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所需时间计入劳动时间。“女职工产前检查应按出勤对待,不能按病假、事假、旷工处理;对在生产第一线的女职工,还要相应地减少生产定额,以保证产前检查时间。”正常产检安排受法律保护,部分企业将产检安排视同事假,可能存在故意降低用工成本的考虑,也可能对法律的细节规定不了解。出现类似违法情形时,女职工一定要及时向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提出异议,若无法协商解决,可以通过劳动监察、诉讼等方式实现权利救济。 女职工产前检查时间是如何安排的 据国务院1988年第9号令发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凡履行登记的孕妇,均应实施产前检查,其规定时间如下: (1)由开始妊娠至第6月末,每月检查1次。 (2)由第7个月初至第8个月末,每月检查2次。 (3)最后1个月每周检查1次,有特殊病者不在此限。 以上检查时间,不得视为请假,应算作劳动时间。 另据1989年1月20日劳动部关于《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问题解答中答复:为了保证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应按卫生部门的要求作产前检查。女职工产前检查应按出勤对待,不能按病假、事假、旷工处理。对于生产第一线的女职工,要相应的减少生产定额,以保证产前检查时间。 拓展延伸 产前检查是保障妇女和胎儿健康的重要措施,也是国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必须实行的一项制度。然而,在实际执行中,由于种种原因,产前检查时间往往被压缩或者延长,导致女职工无法按时完成产前检查,从而可能对自身健康造成影响。 根据《劳动法》和《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的相关规定,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间享有劳动保护,产前检查应当作为劳动时间,并且不得因女职工进行产前检查而降低其工资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如果女职工的单位在产前检查时间内未按照规定安排女职工进行产前检查,女职工可以向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投诉,要求单位按照法律规定安排产前检查时间,保障其身体健康。如果单位不予理会或者拖延时间,女职工可以向当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单位履行法定义务。 综上所述,产前检查时间是按劳动时间计算的,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间享有劳动保护,单位不得因女职工进行产前检查而降低其工资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如果单位在产前检查时间内未按照规定安排女职工进行产前检查,女职工可以向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投诉,要求单位按照法律规定安排产前检查时间,保障其身体健康。如果单位不予理会或者拖延时间,女职工可以向当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单位履行法定义务。 结语 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办法》第12条规定,在妊娠7个月以上且工作许可的情况下,经本人申请,单位批准,可以享受产前假。产前假的时间为2个半月。同时,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的相关规定,怀孕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所需时间计入劳动时间。女职工产前检查应按出勤对待,不能按病假、事假、旷工处理。对于生产第一线的女职工,要相应的减少生产定额,以保证产前检查时间。因此,女职工在享受产前假的同时,也要注意产前检查的安排。 法律依据 妇女权益保障法(2022-10-30)\t第三十一条\t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妇幼保健机构,为妇女提供保健以及常见病防治服务。 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依法捐赠、资助或者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妇女卫生健康事业,提供安全的生理健康用品或者服务,满足妇女多样化、差异化的健康需求。 用人单位应当定期为女职工安排妇科疾病、乳腺疾病检查以及妇女特殊需要的其他健康检查。 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2021-01-15)\t第十七条\t参保人员应当持本人医疗保障凭证就医、购药,并主动出示接受查验。参保人员有权要求定点医药机构如实出具费用单据和相关资料。 参保人员应当妥善保管本人医疗保障凭证,防止他人冒名使用。因特殊原因需要委托他人代为购药的,应当提供委托人和受托人的身份证明。 参保人员应当按照规定享受医疗保障待遇,不得重复享受。 参保人员有权要求医疗保障经办机构提供医疗保障咨询服务,对医疗保障基金的使用提出改进建议。 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2017-11-17)\t第三十条\t妇女享有国家规定的产假。有不满1周岁婴儿的妇女,所在单位应当在劳动时间内为其安排一定的哺乳时间。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