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事诉讼程序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
释义 | 本文介绍了民事诉讼的相关知识,包括争议民事法律关系引起诉讼、诉讼主体、诉讼阶段和辩论原则等。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民事诉讼包括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五个阶段。 法律分析 1. 民事诉讼中涉及的争议民事法律关系引起了诉讼。 2、民事诉讼的诉讼主体不仅包括当事人,也包括法院和检察院 3、民事诉讼是分阶段、按顺序进行的 4、民事诉讼活动必须依法进行。 一、民事诉讼辩论原则是什么? 辩论原则,是指经济诉讼的当事人就有争议的事项,在法院的主持下陈述自己的主张和意见,互相进行反驳和答辩,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辩论原则是中国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所有民事诉讼中不可或缺的原则和程序。在诉讼活动中,当事人进行辩论,既可以采用口头形式,也可以采用书面形式。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充分行使辩论权。 辩论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事人辩论的范围既可以是程序方面的内容,也可以是实体方面的内容。 (二)辩论权是当事人进行辩论的基本权能。 (三)当事人行使辩论权的形式。 (四)经当事人辩论所形成的“材料”应当是法院作出判决的依据。 二、民事诉讼包括执行阶段吗 民事诉讼包括执行阶段。诉讼主要包括五个阶段: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具体如下: 1、立案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报案、控告、举报和犯罪人的自首等方面的材料进行审查,判明是否有犯罪事实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依法决定是否作为刑事案件交付侦查或审判的诉讼活动; 2、侦查指由特定的司法机关为收集、查明、证实犯罪和缉获犯罪人而依法采取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 3、起诉有两种,包括公诉和自诉; 4、审判是指人民法院在控、辩双方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对于依法向其提出诉讼请求的刑事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诉讼活动; 5、执行则指刑事执行机关为了实施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所确定的内容而进行的活动,在我国,刑事执行的主体主要是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和监狱等。 拓展延伸 民事诉讼诉讼主体是什么 是指参与民事诉讼活动的当事人。 在民事诉讼活动中,涉及的诉讼主体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主持审判活动的审判机关,审判机关主导民事审判活动,是当然的主体; 二是诉讼当事人,即参与诉讼活动的民事纠纷的双方,包括诉讼代理人; 三是诉讼参与人,包括证人、鉴定人、勘验人等。 民事诉讼主体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才能保证民事诉讼活动合法有效地进行。我们通常所提到的民事诉讼主体,是指第二类的诉讼当事人,即原告、被告、第三人以及上诉案件中上诉人、被上诉人。 结语 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辩论原则是中国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所有民事诉讼中不可或缺的原则和程序。当事人进行辩论时,可以采用口头或书面形式,且人民法院应保障其充分行使辩论权。民事诉讼包括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五个阶段,其中审判阶段是核心阶段。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百六十条 人民法院认定公诉案件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对已经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经调解不能达成协议的,应当一并作出刑事附带民事判决。 人民法院准许人民检察院撤回起诉的公诉案件,对已经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可以进行调解;不宜调解或者经调解不能达成协议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并告知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可以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