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法律分析: 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中的一种强制性措施,但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误区或陷阱。其中一个常见的误区是认为取保候审只需要缴纳一定的罚金即可,实际上取保候审还需要满足其他条件,如提供担保人、限制出境等。如果不满足这些条件,取保候审可能会被拒绝。另一个常见的陷阱是担保人出现问题,如担保人虚假申报、担保人背景不清等,都可能导致取保候审失败。为避免这些误区或陷阱,需要在取保候审前充分了解其条件和程序,同时选择可信任的担保人,并对其进行背景调查。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四条:取保候审时,被取保人须提供担保人,并限制其出境。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六条:取保候审应当缴纳一定的保证金或者提供其他担保措施。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第一百八十二条:担保人应当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声誉,并对被担保人履行取保候审义务承担相应的责任。 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九条:报假案、提供虚假证言、骗取证明文件等行为,构成虚假诉讼罪,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