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几天内成功立案抓人
释义
    本文介绍了交通肇事逃逸的定义和判断标准。肇事逃逸是指在交通事故发生后,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律法规逃离现场,未做必要的抢救或处理或未按规定向公安机关报警的行为。判断是否构成犯罪需要考虑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和社会危害性。同时,文章指出,即使行为人对肇事情况不明知,驾车继续行驶,也应认定为交通肇事罪中的逃逸情形。
    法律分析
    交通事故后,行为人为逃避法律制裁而逃离现场的行为被称为交通肇事逃逸。肇事逃逸关键是看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构成交通肇事罪,一般会在交警作出事故认定书后对肇事者进行刑事拘留。确定肇事方构成刑事犯罪的,就本案而言,交警应立即立案。我国刑法规定的交通肇事后逃逸并不是单指的当场逃逸,也包括事后逃逸,关键是看行为人的主观目的与社会危害性,交通肇事后,虽及时将被害人送往医院抢救,但在之后却畏罪逃跑的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2、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律法规发生交通事故后,对于受害人或受损财物未做必要的抢救或处理或未按规定向公安机关报警,擅自逃离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无法确定和追究的行为。如果行为人对肇事情况不明知,而驾车继续行驶,这种情况下,行为人所谓的“逃逸”在行为人的主、客观上无非是正常行驶行为的继续化,是交通肇事罪中的重要情形。
    拓展延伸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如何认定?哪些情况属于逃逸?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如何认定?哪些情况属于逃逸?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肇事逃逸是指在交通事故发生后,驾驶人员或者乘车人逃离现场,或者指事故发生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离开现场的行为。
    对于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具体来说,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是否逃离现场:如果驾驶人员或乘车人直接逃离现场,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或者没有积极配合调查,则可以认定为逃逸。
    2.是否试图毁灭证据:如果驾驶人员或乘车人试图毁灭或者转移事故现场上的证据,或者拒绝接受调查,则可以认定为逃逸。
    3.是否危害他人或公共安全:如果驾驶人员或乘车人的行为导致他人或公共安全的危害,则可以认定为更严重的逃逸行为。
    根据以上规定,如果驾驶人员或乘车人发生交通事故后逃离现场,并且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或者没有积极配合调查,则可以认定为逃逸。而如果驾驶人员或乘车人的行为危害他人或公共安全,或者试图毁灭或者转移事故现场上的证据,或者拒绝接受调查,则可以认定为更严重的逃逸行为。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如果被认定为逃逸,则可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任何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都应当及时报警并积极配合调查,维护交通秩序和公共安全。
    结语
    无论是交通肇事逃逸还是交通肇事罪,都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驾驶员都应该时刻遵守交通规则,保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如果发生交通事故,一定要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向公安机关报警、抢救伤者等,避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16: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