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犯罪预备含义是什么 |
释义 | 犯罪预备的区分要点:一是与犯罪预备阶段区别开来,预备是停顿状态;二是与犯意表示区别开来,预备是行为准备;三是与实行行为区别开来,实行是刑法规定的行为。 法律分析 犯罪预备,是指在实施犯罪前进行的准备工作。如:准备犯罪工具、创造犯罪条件等。 在认定犯罪预备时,应注意下述三种区分: (一)犯罪预备与犯罪预备阶段的区分:在认定犯罪预备时,必须把犯罪预备与犯罪的预备阶段区别开来。犯罪预备是行为人实施行为的一种停顿状态,而犯罪的预备阶段是行为发展的一个过程。 (二)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的区别:认定犯罪预备时,必须把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区别开来。犯意表示是在实施犯罪活动以前,把自己的犯罪意图通过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流露出来。在认定犯罪预备时,正确地把它和犯意表示区别开来,才能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 (三)犯罪的预备行为与实行行为的区分:认定犯罪预备时,还必须把犯罪的预备行为与实行行为区别开来,犯罪的实行行为主要是刑法分则所规定的行为。 拓展延伸 犯罪预备的法律定义及其影响 犯罪预备是指犯罪行为发生之前,犯罪人已经做好了准备和计划的阶段。根据法律定义,犯罪预备包括策划、准备、组织、勾结等行为,旨在实施具体犯罪行为。犯罪预备的影响是严重的,它增加了犯罪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通过策划和准备,犯罪人可以提前规避监测和防范措施,提高犯罪成功的概率。此外,犯罪预备还对社会安全和秩序造成不良影响,破坏社会和谐。因此,法律对犯罪预备给予了严厉的打击和处罚,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民的安全。 结语 犯罪预备是指在实施犯罪前进行的准备工作,包括策划、准备、组织、勾结等行为。在认定犯罪预备时,需要注意与犯罪预备阶段、犯意表示以及犯罪的预备行为的区别。犯罪预备的存在增加了犯罪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对社会安全和秩序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法律对犯罪预备给予了严厉的打击和处罚,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民的安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二条 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