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如何防范试用期纠纷? |
释义 | 用人单位应从以下几点来防范试用期纠纷:1、录用条件是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依据。对劳动者而言,录用条件是其开始工作的行为准则。对用人单位来说,录用条件评估是对新进人员在试用期表现进行的评估,用人单位通过试用期评估确定新进人员是否符合录用条件,对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可以解除劳动关系。对裁审机关而言,录用条件则是他们判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是否合法的主要依据。2、企业要建立一套试用期管理体系。企业应该制定试用期管理体系,制定并完善试用期录用条件。试用期录用条件一般包括以下内容:试用期的具体时间、试用期的工作岗位、试用期内未取得上岗证的处理、入企业培训期间的规定(考试不合格者的处理,培训纪律的规定等)、出现违纪的处罚、试用期内因表现优秀提前转正的规定等等。企业建立一套试用期管理体系,对于试用期间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有效预防,可以防止引发不必要的劳动争议。比如,对于无故不请假等情况的人员应根据试用期的规定及时予以辞退,对因个人原因提出请假(因病除外),要规定必须提前请假,特殊情况应在多长时间内以何种方式请假,过时按无故不请假给予辞退。对于因病或其他原因的可延长试用期,也可以辞退员工,但要作明确规定。3、录用条件是防范试用期解聘风险的秘笈。从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用人单位应尽量制定专门的录用条件。因为录用条件无需经过协商,用人单位可以自行确定。录用条件可充分体现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但有关内容必须是与劳动者的岗位、技能等相关的,而且不能与法律规定相冲突。4、用人单位应将录用条件明确告知员工。用人单位可在其员工手册等劳动规章制度中针对岗位要求规定录用条件,也可以在劳动合同中对某一岗位的录用条件进行明确约定。在招聘时或录用后,向劳动者明确“录用条件”,并言明将其作为试用期的考核标准。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用人单位试用期存在的风险如何防范? 用人单位试用期的风险如下:1、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即约定试用合格的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2、试用期期限违反上限;3、试用期工资过低,不符合法律规定;4、换岗时重复约定试用期;5、试用期解除合同未能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6、试用期满后以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合同;7、混淆试用期、见习期、学徒期;8、口头约定试用期;9、试用期内未缴纳社会保险费;应对策略:1、试用期必须包括在劳动合同中,不单独约定试用期;2、按照法规规定试用期上限约定试用期;3、试用期工资符合法律规定: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三者取高者;4、换岗、续签时不约定试用期;5、及时收集、固定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的证据;6、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解除劳动合同的,必须在试用期内向劳动者通知;7、不能以见习期、学徒期代替试用期,超过法律规定的试用期期限;8、改变传统做法,明确试用期也必须签订书面劳动合同;9、明确试用期内也必须缴纳社会保险费。风险提示: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不得约定试用期。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如何约定试用期 劳动合同双方可以不约定试用期限,也可以约定试用期限,但是试用期必须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试用期是劳动合同当事人为了相互了解对方的情况而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特定期限。试用期应当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之内,试用期应当是劳动合同期限的一部分。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1、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2、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限不得超过二个月。3、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4、已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5、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在试用期内,劳动者可随时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也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在劳动关系中,试用期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为相互了解、选择的考察期,一般适用初次就业或再次就业时改变劳动岗位或工种的劳动者。 用人单位如何合法延长试用期? 1.延长试用期后不得超过法定时间限制。因法律对试用期的长短具有上限的规定,因此即使是合理延长,延长后的总长也不能超过法律规定的上限。但用人单位最好一次与员工约定法定范围内最长的试用期期限,避免后续因延长试用期而产生纠纷。2.延长条件和程序可由公司规章制度进行规范。用人单位可以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员工手册》进行规范。例如明确规定:“试用期内员工如因不胜任工作、出勤率未达标准或公司认为需要延长试用期其他合理原因的,用人单位可合理延长试用期,劳动者承诺同意上述变更规则。”建议企业让员工签订一份延长试用期的书面文件,并清晰注明延长试用期的事由。书面文件须双方签字盖章或捺印。3.延长试用期应当在原试用期内开展。最后,用人单位若需变更试用期的长短,一般也应当在原试用期结束前进行操作。因为一旦原试用期届满,用人单位应当对于劳动者在试用期内的工作表现做出评价。用人单位不适宜在试用期届满时,将劳动者是否通过试用期考察的结论,放置在一个模棱两可的地位。换句话说,试用期只有通过或不通过,转正或是延长,并且只能在试用期结束前明确作出决定。风险提示: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用人单位具体如何约定试用期条件? 基本条件类: 1、不符合招聘简章公示的任职资格或条件的;不具备本岗位所要求的相关技能的;2、未经公司书面许可而延期到岗的;3、在规定时间内未提交齐全规定证书证件及资料的;4、入职培训后考试成绩低于XX分的;5、身体特征不适合特定岗位需要的(但是要注意入职歧视的问题哦);6、其他不符合录用条件的行为或事实。争议纠纷类:1、不具备政府或劳动行政部门规定的劳动就业资格或手续的(这个对外籍人员尤其重要);2、无法提供招工录用、社会保险缴交等所需证明、资料的;3、与原单位未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劳动关系的;4、与原单位存在竞业限制约定且在限制范围内的;5、与其他用人/用工单位存在未了劳动争议或诉讼纠纷的;6、入职后不按本单位规定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7、其他可能存在或导致劳动争议隐患的行为或事实;8、因个人原因导致本单位无法办理招工录用或缴交社保手续的;9、劳动合同或公司规章制度规定的其他不符合录用条件的行为或事实。绩效类:1、试用期内不能完成公司安排的工作内容的;2、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的;3、试用期考核结果在60分及以下的;4、试用期间违反公司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5、试用期内无故缺勤(旷工)x天(含)的;6、其他原因导致试用期绩效低下的;7、劳动合同或公司规章制度规定的其他不符合录用条件的行为或事实。诚信证历类: 1、被公安机关通缉在案或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2、正在接受或已经接受行政违法、刑事犯罪、纪检监察机关调查的;3、曾经故意实施过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职务行为廉洁性要求,未被查处的;4、向公司提交的材料或信息内容存在虚假或有故意隐瞒的;5、持有或提交假证书、证件对本公司造成误导的。风险提示: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试用期内用人单位的单方解除权如何理解? 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主要包括意定解除和法定解除,后者指满足《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情形,具体如下:1.过失性辞退,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2)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4)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5)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6)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2.无过失性辞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1)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3.劳动者处于医疗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符合上述第一款规定的,用人单位仍可单方解除劳动合同。风险提示: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上述第二款及经济性裁员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二)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三)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五)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该内容由 陈龙律师 和 律说律答 共创回答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