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虚假意思表示签的合同是否有效 |
释义 | 本文介绍了民法典中关于合同有效性的规定以及合同民事欺诈行为的主要方式和特征。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和第一百四十六条的规定,虚假意思表示的合同是无效的。欺诈人会发出欺骗性或虚假性的邀请,诱导对方订立合同,或者对合同主要条款及关键事实作虚假介绍,或者隐瞒事实真相,导致对方做出错误的承诺,以实现其订立合同的目的的行为也是无效的。文章还列举了合同民事欺诈行为的主要方式和特征,欺诈人通常具有合法的主体资格 法律分析 关于签署的合同的有效性,需要明确表示其具有虚假的意图。民法典规定,签订合同是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才有效,所以虚假意思表示的合同无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第一百四十六条: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二、合同民事欺诈行为的主要方式与特征 1、虚假的质量欺诈行为; 2、虚假的商品标识欺诈行为; 3、虚假的合同主体欺诈行为; 4、虚假的宣传欺诈行为; 5、虚假的价格欺诈行为。 三、合同民事欺诈的特点 1、欺诈人发出欺骗性或虚假性的邀请,诱导对方向自己发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要约),采取欺诈手段实现签约目的。 2、欺诈人对订立合同的主要条款及有关关键性事实作虚假介绍,或者隐瞒事实真相,向对方发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致使对方做出错误的承诺,以实现其订立合同的目的。 3、所签合同生效后欺诈人通过双方履行该合同,达到其获取不法利益的目的。 4、目前合同欺诈的突出特点是欺诈人一般具有合法的主体资格或具有一定的实际履约能力,同时可能还积极履行所签合同的部分条款,即通过履行一定的合同义务,从被欺诈方获得不法利益。 拓展延伸 欺诈在任何形式的合同中都是不可接受的。合同欺诈通常指一方或双方以欺骗、误导或其他不正当手段来使合同对另一方造成损失的行为。为了识别虚假合同,以下是一些可能有用的提示: 1. 合同条款的奇怪或不寻常。如果合同条款与正常的商业交易条款不同,或者它们包含大量的空白或模糊条款,那么就需要进一步考虑。 2. 合同签订过程中的异常。如果合同签订过程中出现了异常的情况,比如双方没有见过面、没有进行实际的业务交流等,那么就需要对合同的合法性产生怀疑。 3. 合同内容的不一致。如果合同的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比如合同中规定的产品或服务与实际情况不符,或者合同中的价格与市场价格相差很大,那么就需要对合同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4. 合同签署人的异常。如果合同签署人身份不明确或者他们没有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那么就需要对合同的合法性产生怀疑。 5. 合同中使用的术语或词语的不寻常。如果合同中使用的术语或词语与正常的商业交易术语不同,或者它们具有误导性,那么就需要对合同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因此,如果发现了一份合同存在任何异常情况,就需要考虑该合同是否真实有效。如果您有任何关于合同欺诈的疑虑,建议咨询专业律师以获得更多帮助。 结语 这段话强调了民法典对于合同有效性的规定,指出行为人需要真实表达其意思才能使合同有效,而虚假意思表示的合同则无效。同时,列举了合同民事欺诈行为的主要方式与特征,提醒读者欺诈人在订立合同时可能采取的欺诈手段。最后,总结了合同欺诈的特点,包括欺诈人具有合法主体资格或实际履约能力,以及可能积极履行合同义务以获取利益等。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1999-12-29)\t第九条\t依照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手续,或者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才生效,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当事人仍未办理批准手续的,或者仍未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未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登记手续,但未规定登记后生效的,当事人未办理登记手续不影响合同的效力,合同标的物所有权及其他物权不能转移。 合同法第七十七条第二款、第八十七条、第九十六条第二款所列合同变更、转让、解除等情形,依照前款规定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2009-04-24)\t第十四条\t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规定的“强制性规定”,是指效力性强制性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2009-04-24)\t第一条\t当事人对合同是否成立存在争议,人民法院能够确定当事人名称或者姓名、标的和数量的,一般应当认定合同成立。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对合同欠缺的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内容,当事人达不成协议的,人民法院依照合同法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第一百二十五条等有关规定予以确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