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诉讼时效期限:如何计算侵权纠纷案件? |
释义 | 侵权纠纷的诉讼时效是三年,包括侵犯公民权益的各种行为。起诉必须满足原告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明确被告,具体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并符合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管辖。 法律分析 一、侵权纠纷的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 1、侵权纠纷的诉讼时效是三年。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二、侵权纠纷包括哪些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侵犯公民权益的,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本法所称公民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决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等,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衡平权和继承权。因此,任何侵害上述权益的行为都可能引发侵权责任纠纷。 三、侵权纠纷起诉立案规定是什么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拓展延伸 诉讼时效期限:保护合同权益的关键时间点 保护合同权益的关键时间点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限内采取必要的法律行动,以确保合同权益得到有效维护。根据不同的法律体系和具体合同类型,诉讼时效期限的计算方法可能有所不同。一般而言,诉讼时效期限从合同违约或权益受损之日起开始计算。在此期限内,当事人应及时向法院提起诉讼或采取其他法律救济措施,以维护自身权益。超过诉讼时效期限后,权益主体将失去通过法律途径追究责任或要求补偿的权利。因此,了解并遵守合同权益保护的关键时间点,对于合同当事人来说至关重要。 结语 侵权纠纷的诉讼时效一般为三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权利人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损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诉讼时效。除特殊情况外,超过二十年的权利受损将不予保护。侵权纠纷涵盖了公民权益的侵害,如生命权、名誉权、著作权等。起诉必须满足原告与被告有直接利害关系、明确的诉讼请求和事实、属于人民法院受理范围及管辖等条件。在保护合同权益方面,关键时间点是在诉讼时效期限内采取必要法律行动。了解和遵守合同权益保护的关键时间点对当事人至关重要。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三条 当事人在一审期间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在二审期间提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其基于新的证据能够证明对方当事人的请求权已过诉讼时效期间的情形除外。 当事人未按照前款规定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申请再审或者提出再审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十一条 下列事项之一,人民法院应当认定与提起诉讼具有同等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 (一)申请支付令; (二)申请破产、申报破产债权; (三)为主张权利而申请宣告义务人失踪或死亡; (四)申请诉前财产保全、诉前临时禁令等诉前措施; (五)申请强制执行; (六)申请追加当事人或者被通知参加诉讼; (七)在诉讼中主张抵销; (八)其他与提起诉讼具有同等诉讼时效中断效力的事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七条 管理人因无因管理行为产生的给付必要管理费用、赔偿损失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无因管理行为结束并且管理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本人之日起计算。 本人因不当无因管理行为产生的赔偿损失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管理人及损害事实之日起计算。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