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怎样预防和处理村民之间的矛盾? |
释义 | 村民矛盾纠纷需通过向当地法院提交民事起诉状打官司。稳定当事人情绪是调解先决条件,需创造亲近、祥和、安定的氛围,建立信任感,并引导当事人自我探讨和处理纠纷。法院调解是在审判人员主持下,通过自愿协商解决纠纷的方式。当事人需准备民事起诉状和证据材料,以支持自己的诉讼主张。 法律分析 一、村民矛盾纠纷怎么打官司? 村民矛盾纠纷需要通过到当地的人民法院提交民事起诉状的方式来打官司。 及时稳定当事人情绪,为开展调解创造先决条件 凡发生矛盾纠纷的,都是因某些利益冲突而又不能达成共识,各持己见才发生纠纷。因此,双方当事人心中都有一个“结”,一股气,情绪都很激动。 要做好调解工作,首先必须稳定当事人的情绪。他们心情平静了,才能进行调解。否则无法调解,甚至愈演愈烈,发生更严重后果。如何稳定当事人的情绪。 1、创造一个亲近、祥和、安定的氛围。 调解人员对申请调解或是走出去调解的,对当事人都一样热情,贴近,关心。在嘘寒问暖拉家常基础上,对他们发生的事情表示关切,也表明帮助公平合理解决问题,借此转移双方当事人“对抗”的注意力。 2、在当事人之间树立信任感。 调解人员在当事人之间一定要树立平等待人和公平、公正处事的形象。使他们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坚定依靠调解解决纠纷的信心。 3、引导当事人树立自我探讨、认识、处理相互之间所发生的纠纷的决心。 调解人员对双方当事人明确提出:人与人之间发生一些矛盾冲突很正常,在社会上经常发生。解决矛盾纠纷,可以通过诉讼渠道,也可以通过调解解决。人民调解是人民群众自己的组织机构,也是第三方参与当事人之间对双方发生的问题进行重新认识、探讨和协商处理,这样既省钱省力,又不伤和气达到化解矛盾,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肯定他们,愿意接受调解是有觉悟的积极表现。 二、村民纠纷法院调解的规定是什么? 法院调解,是指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通过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和结案方式。由于是在诉讼中进行的,也称为“诉讼调解”或“诉讼上的调解”。 法院调解制度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与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相结合的产物。从当事人的角度讲,是否用法院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取决于双方当事人的自愿。从人民法院的角度讲,法院调解又不仅仅是纯粹当事人之间私权合意。 在现实生活当中,村民之间如果产生矛盾,私底下没有办法协商解决,选择到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完全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要提出诉讼,首先是需要提前的准备好相关的民事起诉状和相应的证据材料。只有这样的话,才能够向人民法院支持自己的诉讼主张,因为人民法审的案件是需要看证据的。 结语 通过到当地的人民法院提交民事起诉状的方式来解决村民矛盾纠纷。在进行调解前,稳定当事人的情绪非常重要,创造一个亲近、祥和、安定的氛围,树立当事人之间的信任感,并引导他们自我探讨、认识和处理纠纷的决心。法院调解是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主持下,双方当事人通过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民事争议的一种方式。在提起诉讼前,准备好民事起诉状和相关证据材料是必要的,因为人民法院需要依据证据来审理案件。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2018修正):第四章 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 第二十四条 涉及村民利益的下列事项,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 (一)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员及补贴标准; (二)从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 (三)本村公益事业的兴办和筹资筹劳方案及建设承包方案; (四)土地承包经营方案; (五)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 (六)宅基地的使用方案; (七)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方案; (八)以借贷、租赁或者其他方式处分村集体财产; (九)村民会议认为应当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涉及村民利益的其他事项。 村民会议可以授权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前款规定的事项。 法律对讨论决定村集体经济组织财产和成员权益的事项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第三章 仲裁 第一节 仲裁委员会和仲裁员 第十三条 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由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代表、有关人民团体代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农民代表和法律、经济等相关专业人员兼任组成,其中农民代表和法律、经济等相关专业人员不得少于组成人员的二分之一。 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一至二人和委员若干人。主任、副主任由全体组成人员选举产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第三章 仲裁 第一节 仲裁委员会和仲裁员 第十四条 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聘任、解聘仲裁员; (二)受理仲裁申请; (三)监督仲裁活动。 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应当依照本法制定章程,对其组成人员的产生方式及任期、议事规则等作出规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