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见死不救行为会带来哪些法律后果? |
释义 | 在具备救助义务的情况下,故意见死不救会构成故意杀人罪,但对于没有义务的见死不救不构成犯罪。在特定义务存在的情况下,不作为也可能构成犯罪行为,如过失杀人罪。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可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 法律分析 不一定,要看是否有救助义务。 如果有救助义务的人故意见死不救,那么就触犯《刑法》涉嫌故意杀人罪。例如,张三抱着邻居的五岁小孩出去玩耍,小孩掉进粪坑里,张三嫌脏而不救导致小孩溺亡,那张三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按故意杀人罪来定罪处罚。又如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保护的义务,如果看到子女遭受危害而不与救助致使子女遇害,涉嫌故意杀人罪。 对于没有作为义务的见死不救,不构成犯罪。如大街上李四被撞了,求路人张三救他,张三扬长而去,李四因没有得到求助而死亡,那张三不构成犯罪。又如张三去一荒山上打猎,发现一弃婴,明知不救弃婴会死亡,张三没救,也不构成犯罪。 在某些负有特定义务或先义务的情况下,不作为(包括见死不救)也能构成犯罪行为。如甲带邻居小孩出去游泳,甲在会游泳的情况下,放任小孩溺水死亡,构成过失杀人罪;但若甲为路人的话,见死不救,就没有法律上的责任。 相关法律: 《刑法》 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拓展延伸 见死不救行为的法律责任界定及其社会影响 见死不救行为是指在他人面临生命危险时,目击者不采取任何救助行动的行为。在法律上,对于见死不救行为的法律责任界定存在一定的争议。一方认为,目击者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因为他们有义务尽力救助他人。另一方则认为,见死不救行为并非法律义务,而应该以道德层面进行评判。无论如何,见死不救行为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削弱了人们之间的互助精神,破坏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相关法律的完善,提高公众意识,促进社会共同责任感的形成,以减少见死不救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结语 见死不救行为对社会造成了深远影响,削弱了互助精神,破坏了社会秩序。尽管法律对于见死不救行为的责任界定存在争议,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不作为行为确实构成犯罪。为了减少此类行为的发生,我们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提高公众意识,促进社会共同责任感的形成,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22修正):第一条 因生命、身体、健康遭受侵害,赔偿权利人起诉请求赔偿义务人赔偿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本条所称"赔偿权利人",是指因侵权行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直接遭受人身损害的受害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亲属。 本条所称"赔偿义务人",是指因自己或者他人的侵权行为以及其他致害原因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22修正):第二条 赔偿权利人起诉部分共同侵权人的,人民法院应当追加其他共同侵权人作为共同被告。赔偿权利人在诉讼中放弃对部分共同侵权人的诉讼请求的,其他共同侵权人对被放弃诉讼请求的被告应当承担的赔偿份额不承担连带责任。责任范围难以确定的,推定各共同侵权人承担同等责任。 人民法院应当将放弃诉讼请求的法律后果告知赔偿权利人,并将放弃诉讼请求的情况在法律文书中叙明。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22修正):第十九条 超过确定的护理期限、辅助器具费给付年限或者残疾赔偿金给付年限,赔偿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继续给付护理费、辅助器具费或者残疾赔偿金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赔偿权利人确需继续护理、配制辅助器具,或者没有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的,人民法院应当判令赔偿义务人继续给付相关费用五至十年。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