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提出诉讼后是否必然进行庭审? |
释义 | 起诉并不一定会开庭,但人民法院应保障起诉权利。起诉需满足条件:直接利害关系、明确被告、具体请求和事实、法院管辖。起诉可递交起诉状或口头,法院受理后缴费。法院通知被告举证,发送传票开庭审理,最终法院判决。 法律分析 起诉了不一定会开庭。 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规定起诉,必须受理且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如果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会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但是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起诉的流程是什么 1、撰写民事起诉状,根据被告的人数提供起诉状的副本; 2、起诉状准备好后,到法院立案庭正式提起诉讼,法院先受理后,拿着受理通知书到指定的银行缴纳受理费。等待法院的通知; 3、法院通知被告举证; 4、法院发送传票,通知双方当事人开庭时间和地点; 5、开庭审理; 6、法院判决。 拓展延伸 提出诉讼后的庭审程序及相关要点 提出诉讼后,是否必然进行庭审取决于具体案件的情况。庭审是法庭审理案件的程序,其中当事人可以提供证据、陈述观点,并接受法官的质询。庭审程序包括开庭、宣读起诉状、辩论、证人证言、律师辩护等环节。然而,不是所有案件都需要庭审。一些简单的案件可能通过调解或其他方式解决,而不需要庭审。庭审的必要性取决于案件的复杂性、争议的程度以及当事人的选择。因此,提出诉讼后是否必然进行庭审,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结语 起诉不一定会开庭,具体取决于案件的情况。人民法院应保障起诉权利,对符合条件的起诉立案并通知当事人。起诉需满足条件,包括直接利害关系、明确被告、具体请求和事实、属于法院管辖范围等。起诉可递交起诉状或口头起诉,法院受理后通知被告举证,并发送传票约定开庭时间和地点。庭审是审理案件的程序,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必须进行。案件可能通过调解等方式解决,不一定需要庭审。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二十七条人民法院对下列起诉,分别情形,予以处理: (一)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告知原告提起行政诉讼; (二)依照法律规定,双方当事人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申请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三)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由其他机关处理的争议,告知原告向有关机关申请解决; (四)对不属于本院管辖的案件,告知原告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 (五)对判决、裁定、调解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当事人又起诉的,告知原告申请再审,但人民法院准许撤诉的裁定除外; (六)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期限内不得起诉的案件,在不得起诉的期限内起诉的,不予受理; (七)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判决、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六个月内又起诉的,不予受理。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