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肌肉萎缩能算作人身损害伤残吗?是否能走路?
法律援助法律分析:去有资质鉴定机构鉴定的,鉴定后就可以知道了。法律依据:《伤残等级评定标准》一级伤残1. 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全靠别人帮助或采用专门设施,否则生命无法维持;2. 意识消失;3. 各种活动均受到限制而卧床;4.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二级伤残1. 日常生活需要随时有人帮助;2. 各种活动受限,仅限于床上或椅上的活动;3. 不能工作;4. 社会交往极度困难。三级伤残1. 不能完全独立生活,需经常有人监护;2. 各种活动受限,仅限于室内的活动;3. 明显职业受限;4. 社会交往困难。四级伤残1. 日常生活能力严重受限,间或需要帮助;2. 各种活动受限,仅限于居住范围内的活动;3. 职业种类受限;4. 社会交往严重受限 。五级伤残1. 日常生活能力部分受限,偶尔需要监护;2. 各种活动受限,仅限于就近的活动;3. 需要明显减轻工作;4. 社会交往贫乏。六级伤残1. 日常生活能力部分受限,但能部分代偿,条件性需要帮助;2. 各种活动降低;3. 不能胜任原工作;4. 社会交往狭窄。七级伤残1. 日常生活有关的活动能力严重受限;2. 短暂活动不受限,长时间活动受限;3. 工作时间需要明显缩短;4. 社会交往降低。八级伤残1. 日常生活有关的活动能力部分受限;2. 远距离流动受限;3. 断续工作;4. 社会交往受约束。九级伤残1. 日常活动能力大部分受限;2. 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3. 社会交往能力大部分受限。十级伤残1. 日常活动能力部分受限;2. 工作和学习能力有所下降;3. 社会交往能力部分受限
一只眼球萎缩是几级伤残呢?
依照《中国残疾人实用评定标准》,具体如下:
1、一级伤残鉴定标准。双眼无光感或仅有光感但光定位不准者;
2、二级伤残鉴定标准。一眼有或无光感,另眼矫正视力≤0.02,或视野≤8%(或半径≤5°);
3、三级伤残鉴定标准。一眼有或无光感,另眼矫正视力≤0.05或视野≤16%(半径≤10°)等。
人身损害伤残鉴定程序是怎么样的
人身损害伤残鉴定程序具体包括以下几步:
1、被评定人应携带加盖办案单位公章和办案人签字的伤残评定申请书;
2、携带县级以上医院的诊断证实,检查结果以及损伤初期和治疗终结后的诊断报告;
3、治疗医院借阅有关手术病历和检查记录;
4、对被抚养人的劳动能力进行评定时,还应携带评定人的身份证及户籍证明和有关政府部门的说明;
5、评定时应以事故直接所致的损伤或确定的并发症治疗终结为准,对治疗尚未终结,因调解需要提供赔偿依据的,在申请书中说明;
6、评定者需要亲自接受检查并缴纳规定的评定费用。
轻微骨折能鉴定伤残等级吗?
法律分析:骨折造成伤残的,进行伤残鉴定的时候应该在治疗结束后,伤残鉴定的标准可以依据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的要求确定。法律依据:《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 应以损伤治疗后果或者结局为依据,客观评价组织器官缺失和/或功能障碍程度,科学分析损伤与残疾之间的因果关系,实事求是地进行鉴定。受伤人员符合两处以上致残程度等级者,鉴定意见中应该分别写明各处的致残程度等级。标准将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划分为10个等级,从一级(人体致残率100%)到十级(人体致残率10%),每级致残率相差10%。
骨折能评上伤残等级吗
骨折是否会评上伤残的确定方式:若员工是因工作原因发生的,并发生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或者具有其他可认定为工伤的情形的,会评上伤残。职工在因工骨折后,应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确定其伤残等级。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四)患职业病的;(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第二十一条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第二十二条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
脚趾第五拇指骨折能坚定十级伤残吗?
骨折一般都能达到十级伤残标准,但是还是需要经过专业的鉴定机构鉴定后才能得出确切结论。按照伤残鉴定标准的规定,骨折有可能是十级伤残,有可能更高,但也可能评不上。一般来说骨折如果在康复之后对于当事人以后的生活没有什么大的妨碍的话,那么大部分会被认定为十级伤残。法律依据:《伤残鉴定标准》第二条十级评定:1、一手指除拇指外,任何一指远侧指间关节离断或功能丧失;2、除拇指外,余3~4指末节缺失;3、身体各部位骨折愈合后无功能障碍;4、有骨折;5、关节功能丧失;6、末节离断。
该内容由 袁晓东律师 和 律说律答 共创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