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成都市外地户口在读高中条件有哪些2023
释义
    本方案规定了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非本地户籍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在就读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报考条件、报名办法及资格审查、组织保障以及其他相关事项。随迁子女可在就读地参加中考、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考。报名时需要提供父母的证明材料及学生在当地就读并取得初中阶段学籍的情况。中考和普通高考的招生录取工作由教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
    法律分析
    一、关于随迁子女参加升学考试的报考条件
    本方案适用于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非本地户籍就业人员随迁子女(以下简称为随迁子女)在就读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情况。进城务工人员包括有用人单位的进城务工人员,从事个体、私营或灵活就业的其他进城务工人员。
    凡父母在我省有合法稳定职业和住所(含租赁),在父母就业和居住地就读满一定年限并取得初中阶段学籍的学生可在就读地报名参加中考。
    凡在我省就读的初中、高中毕业学生均可在当地报考在我省招生的中等职业学校。
    凡父母在我省有合法稳定职业和住所(含租赁),在父母就业和居住地具有高中阶段学籍和3年完整学习经历且符合普通高考其他报名条件的学生可在就读地报名参加普通高考。
    二、随迁子女在就读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报名办法及资格审查:
    申请参加中考的随迁子女,应在就读学校所在地报名。报名时,学生须提供父母的证明材料:县级公安机关出具的暂(居)住证明;有关单位出具的合法稳定职业证明(就业登记、劳动用工备案证明、营业执照、劳动合同以及就读地认可的其他就业证明等任何一种证明)。就读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学生提供的上述相关证明及学生在当地就读并取得初中阶段学籍的情况,符合条件者准予报名。
    报考中等职业学校的,应在规定报名日期前,持就读地初中或高中毕业证明在当地报名,由就读地所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符合条件者准予报名。
    申请参加普通高考的,应在我省规定的普通高考报名时间前,向就读中学所在的县级招办申请并提供父母的证明材料(与中考的要求相同)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具的在当地就读年限和取得学籍的证明。经审查,符合条件者准予报名。
    经初审可在就读地参加升学考试的随迁子女名单须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招办以及就读学校进行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公示。
    三、随迁子女在就读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组织保障: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密切协作配合,齐抓共管。教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随迁子女升学考试人数合理调配资源,做好招生计划编制、学生报名组织、考试实施以及招生录取等工作。发展改革部门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公安部门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负责提供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的居住等相关证明材料。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等相关单位负责及时提供随迁子女父母就业的相关证明材料。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学生报考资格审查,严格规范、公开透明地执行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及时研究解决新问题,认真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采取多种形式加强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宣传解读,做好舆论引导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四、其他
    各地要根据本方案,结合当地实际,制定随迁子女在就读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实施办法并向社会公布。本方案从2014年起实施。
    拓展延伸
    成都市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是指针对随迁子女在成都市升学考试中如何报名、如何参加考试的政策。根据《成都市教育局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规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成都市参加升学考试,需要提供以下材料:
    1. 成都市居住证;
    2. 学籍证明;
    3. 随迁子女监护证明;
    4. 随迁子女出生证明或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
    此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成都市参加升学考试,实行“一校双籍”,即学生可选择在原籍地就读,也可在成都市就读。学生办理报名手续时,只需提供成都市居住证、学籍证明和随迁子女监护证明,无需提供随迁子女出生证明或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
    综上所述,成都市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相对宽松,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结语
    随迁子女在就读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报考条件及报名办法已详细说明,但更重要的是要确保随迁子女能够在就读地参加升学考试,享受与本地学生同等的机会。因此,各地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随迁子女能够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18修正):第八章 变更与终止 第五十七条 民办学校终止时,应当妥善安置在校学生。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终止时,审批机关应当协助学校安排学生继续就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21修正):第六章 教育与社会 第四十九条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应当积极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18修正):第五章 教育教学 第三十六条 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3: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