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刘炯天:南阳走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释义
    刘炯天:南阳走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南阳网讯从偏僻山区,到荒凉沙漠,都有他为科学奉献的足迹。 是他,攻克了“筛选高效洁净煤炭”这一世界级难题;是他,建立了我国第一座超净煤制备厂与废弃煤泥利用工程;是他,开辟了中国煤炭科技的一片绿洲……他,就是咱南阳人刘炯天。 今年46岁的刘炯天,是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2月2日,他又多了一个新身份:中国工程院院士。 记者获悉这一喜讯后,随即连线徐州,电话采访了这位“新科院士”。 舨恍盖笏 攻克世界级难题 天资聪颖的刘炯天,1963年生于内乡,16岁时从内乡一高考入东北工学院。1983年,他被分配到中国矿业大学工作。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细煤利用率极低,而细煤的高效清洁筛选是一个世界级难题。国家把这个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交给了矿大,矿大又把这一任务交给刘炯天。 课题组成立了,缺经费、没设备、没场地,自己想办法解决。刘炯天带领学生清理杂草,蹬三轮车运砂石建场地。搭建试验台没钢材,他自己掏钱购买材料,自己动手割钢板、焊楼梯。 最难的是有机玻璃装置的制作,几千元的价格在当时是天文数字。咬咬牙,他自己动手加工。为卷制有机玻璃筒,他从北京背回玻璃板,用土法卷制。切割和黏结有机玻璃发出的难闻气味,使他常常头痛、呕吐。 就是在这套“土得掉渣”的试验设备上,刘炯天完成了试验,从根本上解决了难沉降煤泥水引发的生产问题。一个世界级难题,就这样被攻克了。 细煤里能淘出“真金”。目前,该技术已被国内近200家企业应用,年效益超过1亿元。回忆起当时的艰辛,刘炯天风趣地说:“尽管那是平生第一次拿起气割和电焊,但也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豪迈!” 敉我奉献 除夕赶往大西北 在中国矿业大学,刘炯天逐渐成长为“明星级”学者。国家技术发明奖与国家科技进步奖,他各获得两次。但提到家人以及家乡,刘炯天却满怀愧疚。 2006年春节前,刘炯天负责承担鞍钢铁矿的项目刚完成,西北的工业试验又开始了。他回忆道:“要过年了,课题组的年轻人太辛苦了,我安排他们回家,自己转车去西北。年三十晚上,给爱人打电话,她很长时间都不说话。” 刘炯天感慨地说:“我出差时间长,爱人就带着小孩搬到自己单位住,我回来再搬回学校。这样来回搬家,就有很多次。与父母住得很近,也常常没时间去看望。对家人来讲,我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实在太少了!” 因为家人都接到徐州了,而且又常年在外工作,繁忙的刘炯天回家乡的机会很少。他说:“已经有几年没回南阳了,但是不论走到哪里,我都难忘家乡的山山水水。” 粜南导蚁 院士深情吐心声 12月2日下午,中国工程院2009年院士增选结果揭晓,共有48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炯天荣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工程技术领域的最高终身学术荣誉,每两年增选一次。 南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到目前为止,南阳籍“两院”院士已达15位,占河南籍院士总数的近1/3。在这15位院士中,有传为佳话的杨廷宝与杨士莪“父子院士”、冯友兰与冯景兰“兄弟院士”。 提及南阳人在科学文化方面的杰出成就,刘炯天说:“南阳籍杰出学者遍布全国各地,仅矿大就有好几位。一方水土育一方人,这与南阳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 “回趟南阳,看看家乡的变化,尽自己努力回报家乡,这是我最大的心愿。”电话那端,刘炯天乡情切切。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 23: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