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的界定及法律依据 |
释义 | 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的界定及国家保护的文物范围。根据刑法规定,故意损毁国家保护的名胜古迹的行为将受到刑事处罚。国家保护的文物包括古建筑、艺术品、历史史迹等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实物。由于文物的稀有性和脆弱性,我们应当珍惜和保护它们。 法律分析 一、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如何界定 1、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国家有关名胜古迹的管理秩序。 2、主体要件。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3、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 4、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损毁国家保护的名胜古迹,情节严重的行为。 5、法律依据:《刑法》 第三百二十四条 故意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故意损毁国家保护的名胜古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过失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二、国家保护的文物包括哪些 国家保护的文物,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主要包括: 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 2、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 3、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4、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 5、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以及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由于文物较为稀有且年代久远,有的本身又很脆弱,容易被毁损,所以应当更加珍惜和爱护。 结语 保护国家名胜古迹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的界定依据《刑法》第三百二十四条,明确了主体、客体和主观要件。根据文物保护法,国家保护的文物包括历史遗址、古建筑、艺术品等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实物。这些文物代表着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应当倍加珍惜和爱护。让我们共同努力,维护国家文化遗产的完整,为后代留下宝贵的遗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四节 妨害文物管理罪 第三百二十四条 故意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故意损毁国家保护的名胜古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过失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七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会同公安机关追缴文物;情节严重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发现文物隐匿不报或者拒不上交的; (二)未按照规定移交拣选文物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四节 妨害文物管理罪 第三百二十五条 违反文物保护法规,将收藏的国家禁止出口的珍贵文物私自出售或者私自赠送给外国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