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合同构成欺诈的标准 |
释义 | 欺诈合同是指一方以欺诈的方式,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作出合同行为。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并要求欺诈方承担受欺诈方遭受损失的赔偿责任。欺诈的财产数额较大的,可能涉嫌成立合同诈骗罪,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合同欺诈赔偿一般为受欺诈方相应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如果是经营者对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应当增 法律分析 欺诈合同的标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欺诈的故意存在:欺诈行为必须是欺诈方有意欺诈,具有故意欺骗的意味。 2. 欺诈行为破坏了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欺诈方通过欺诈行为,使得相对人无法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愿或想法,从而达到了欺骗的目的。 3. 欺诈使相对人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欺诈行为导致相对人产生错误的判断或决策,从而使相对人做出违反其真实意愿或想法的行为。合同欺诈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履行合同或者签订合同的过程中间,通过隐瞒真相、设定陷阱、虚构事实等手段骗取对方财产的行为。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二、合同欺诈的后果 合同欺诈的后果为行使欺诈行为的当事人一方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并且对于因欺诈签订的合同,受欺诈方可以申请撤销,并要求欺诈方承担受欺诈方遭受损失的赔偿责任。欺诈的财产数额较大的,可能涉嫌成立合同诈骗罪,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三、合同欺诈赔偿几倍 一般来说,合同存在欺诈,当事人请求撤销合同后,过错方应当赔偿受欺诈方相应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如果是经营者对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应当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拓展延伸 欺诈合同是指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欺诈合同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几点: 1. 欺诈方:欺诈方是指故意采取欺骗、误导等手段,使对方当事人无法获得真实意思表示的方。 2. 欺诈行为:欺诈方通过欺骗、误导等手段,使对方当事人无法获得真实意思表示,或者获得的意思表示与欺诈方真实意思表示不一致。 3. 合同内容:欺诈合同的合同内容,必须与欺诈方的真实意思表示相悖,即欺诈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合同内容应为虚假的或者不完整的。 4. 损害结果:欺诈方通过欺诈手段,使对方当事人无法获得真实意思表示或者获得的意思表示与欺诈方真实意思表示不一致,导致合同无法履行或者造成对方当事人损失的,欺诈方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欺诈合同是一种违反法律、违背道德的合同,欺诈方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结语 欺诈合同是一种严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的行为,欺诈方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欺诈行为,并要求欺诈方承担相应的损失赔偿责任。欺诈行为可能会导致合同欺诈罪,甚至可能涉嫌刑事犯罪。因此,欺诈方应该谨慎行事,避免使用欺诈手段。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四章 电子商务争议解决 第五十八条 国家鼓励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建立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商品、服务质量担保机制。 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与平台内经营者协议设立消费者权益保证金的,双方应当就消费者权益保证金的提取数额、管理、使用和退还办法等作出明确约定。 消费者要求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承担先行赔偿责任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赔偿后向平台内经营者的追偿,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13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五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13修正):第四章 国家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第三十三条 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对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进行抽查检验,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抽查检验结果。 有关行政部门发现并认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有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危险的,应当立即责令经营者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无害化处理、销毁、停止生产或者服务等措施。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