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行政强制执行的概念与特点
释义
    行政强制执行是以行政主体和法院为执行主体,以已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为执行内容,旨在迫使相对人履行义务或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的状态,最终确保行政法上秩序的实现。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包括加处罚款、划拨存款、拍卖或处理查封财物、排除妨碍、代履行等。
    法律分析
    1.行政强制执行以行政主体和法院为执行主体。2.行政强制执行以已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为执行内容。3.强制执行的目的在于迫使相对人履行义务或用代执行等方式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之状态,最终确保行政法上秩序的实现。4.在执行条件上,行政强制执行必须以相对人逾期不履行已经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为前提。
    法律客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第十二条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一)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二)划拨存款、汇款;(三)拍卖或者依法处理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四)排除妨碍、恢复原状;(五)代履行;(六)其他强制执行方式。
    拓展延伸
    行政强制执行的法律依据、程序与实践
    行政强制执行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对违法行为采取强制措施的行为。其法律依据主要包括行政法规、行政许可证书、行政合同等。在进行行政强制执行时,程序的合法性至关重要,包括事先告知、听证、申辩等程序的保障。实践中,行政强制执行需要权衡公共利益与个人权益之间的关系,确保公正、合法、适度的执行。同时,行政机关在执行过程中应当注重法治原则,确保程序的合法性和结果的公正性。行政强制执行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但也需要在法律框架下进行,避免滥用职权和侵害公民权益。
    结语
    行政强制执行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迫使相对人履行义务,确保行政法上秩序的实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的规定,行政强制执行方式多样,包括罚款、拍卖财物、代履行等。在执行过程中,程序的合法性至关重要,应权衡公共利益与个人权益,确保公正、合法、适度的执行。行政机关应注重法治原则,避免滥用职权和侵害公民权益。行政强制执行的实施需要在法律框架下进行,以确保公正和合法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第四章 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程序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四十一条 在执行中或者执行完毕后,据以执行的行政决定被撤销、变更,或者执行错误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退还财物;不能恢复原状或者退还财物的,依法给予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第五章 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八条 人民法院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在作出裁定前可以听取被执行人和行政机关的意见:
    (一)明显缺乏事实根据的;
    (二)明显缺乏法律、法规依据的;
    (三)其他明显违法并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
    人民法院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是否执行的裁定。裁定不予执行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在五日内将不予执行的裁定送达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对人民法院不予执行的裁定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裁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是否执行的裁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第五章 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三条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决定的,没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依照本章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4: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