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本证与反证的划分标准是 |
释义 | 律师分析: 正确理解、全面适用《民诉法解释》第108条,要明确以下几点: 1、前提--何为“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依《民诉法解释》第90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在作出判决前,当事人未能提供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即提出诉讼请求并对所依据的事实负有证明责任的人。若单以合同纠纷为例,依《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五条规定:“在合同纠纷案件中,主张合同关系成立并生效的一方当事人对合同订立和生效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主张合同关系变更、解除、终止、撤销的一方当事人对引起合同事实承担举证责任。对合同是否履行发生争议的,由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对代理权发生争议的,由主张有代理权一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合同纠纷中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即主张合同关系成立、变更、解除、终止、撤销和对合同履行负有义务的人。 2、关键--区别何为本证、反证。在证明过程中,对待证事实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所进行的证明活动为本证,如《民诉法解释》)第108条中“对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该证据即为本证。不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提供证据对本证进行反驳的证明活动为反证,如《民诉法解释》第108条中“对当事人一方为反驳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所主张事实而提供的证据”,就是反证。 3、标准--法官对本证和反证认定采信的不同标准。 (1)对本证的采信的一般标准--确信待证事实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高度可能性标准)。对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经审查并结合相关事实,确信待证事实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的,应当认定该事实存在。即对本证采取“具有高度可能性(盖然性)的”标准。所谓盖然性,是一种可能的状态,是一种可能而非必然的状态。 (2)对反证采信的一般标准--只需要使待证事实陷入真伪不明(只需要将本证在法官形成的内心确信拉低到高度可能性证明标准之下)。反证的证明活动其目的在于动摇法官对于本证所形成的内心确信,使其达不到证明评价的最低要求。反证的证明标准相比本证要低,只需要使待证事实真伪不明即可。《民诉法解释》第108条对于本证和反证的证明标准和要求的规定非常明确,对待证事实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所进行的本证,需要使法官的内心确信达到高度可能性即高度盖然性的程度才能被视为完成证明责任;反证则只需要使本证的对待证事实的的证明陷入真伪不明即达到50%左右的状态,将本证使法官形成的内心确信拉低到高度可能性标准之下,即达到目的。 《民诉法解释》第108条明确规定了本证和反证的不同证明标准,即本证需要达到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从而使法官内心产生确信,而反证只需要将本证使法官形成的内心确信拉低到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之下,使法官产生的临时心证发生动摇即可。尽管如此,在实践中本证和反证所适用的证明标准仍然会出现错误,故而法官事实认定存在偏差,作出错误裁判。笔者分析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包括证明责任分配错误引发本证和反证划分错误,将反证与抗辩证据混淆,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旧证据规定或者旧裁判思路的误导。综上,在理解《民诉法解释》第108条规定,明确本证与反证证明标准差导的基础之上,想要正确无误地将本证和反证适用到既定的证明标准中,我们还应当注意准确分配证明责任,甄别反证与抗辩证据,克服以往错误的经验习惯,正确地识别划分本证与反证,进而分别准确地适用各自的证明标准。 【法律依据】: 《民诉法解释》第90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正确理解、全面适用《民诉法解释》第108条,要明确以下几点: 1、前提--何为“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依《民诉法解释》第90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在作出判决前,当事人未能提供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即提出诉讼请求并对所依据的事实负有证明责任的人。若单以合同纠纷为例,依《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五条规定:“在合同纠纷案件中,主张合同关系成立并生效的一方当事人对合同订立和生效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主张合同关系变更、解除、终止、撤销的一方当事人对引起合同事实承担举证责任。对合同是否履行发生争议的,由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对代理权发生争议的,由主张有代理权一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合同纠纷中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即主张合同关系成立、变更、解除、终止、撤销和对合同履行负有义务的人。 2、关键--区别何为本证、反证。在证明过程中,对待证事实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所进行的证明活动为本证,如《民诉法解释》)第108条中“对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该证据即为本证。不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提供证据对本证进行反驳的证明活动为反证,如《民诉法解释》第108条中“对当事人一方为反驳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所主张事实而提供的证据”,就是反证。 3、标准--法官对本证和反证认定采信的不同标准。 (1)对本证的采信的一般标准--确信待证事实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高度可能性标准)。对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经审查并结合相关事实,确信待证事实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的,应当认定该事实存在。即对本证采取“具有高度可能性(盖然性)的”标准。所谓盖然性,是一种可能的状态,是一种可能而非必然的状态。 (2)对反证采信的一般标准--只需要使待证事实陷入真伪不明(只需要将本证在法官形成的内心确信拉低到高度可能性证明标准之下)。反证的证明活动其目的在于动摇法官对于本证所形成的内心确信,使其达不到证明评价的最低要求。反证的证明标准相比本证要低,只需要使待证事实真伪不明即可。《民诉法解释》第108条对于本证和反证的证明标准和要求的规定非常明确,对待证事实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所进行的本证,需要使法官的内心确信达到高度可能性即高度盖然性的程度才能被视为完成证明责任;反证则只需要使本证的对待证事实的的证明陷入真伪不明即达到50%左右的状态,将本证使法官形成的内心确信拉低到高度可能性标准之下,即达到目的。 《民诉法解释》第108条明确规定了本证和反证的不同证明标准,即本证需要达到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从而使法官内心产生确信,而反证只需要将本证使法官形成的内心确信拉低到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之下,使法官产生的临时心证发生动摇即可。尽管如此,在实践中本证和反证所适用的证明标准仍然会出现错误,故而法官事实认定存在偏差,作出错误裁判。笔者分析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包括证明责任分配错误引发本证和反证划分错误,将反证与抗辩证据混淆,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旧证据规定或者旧裁判思路的误导。综上,在理解《民诉法解释》第108条规定,明确本证与反证证明标准差导的基础之上,想要正确无误地将本证和反证适用到既定的证明标准中,我们还应当注意准确分配证明责任,甄别反证与抗辩证据,克服以往错误的经验习惯,正确地识别划分本证与反证,进而分别准确地适用各自的证明标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解释》第九十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在作出判决前,当事人未能提供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解释》第一百零八条 对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经审查并结合相关事实,确信待证事实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的,应当认定该事实存在。对一方当事人为反驳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所主张事实而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经审查并结合相关事实,认为待证事实真伪不明的,应当认定该事实不存在。法律对于待证事实所达到的证明标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在作出判决前,当事人未能提供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