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缓刑考验:如何消除犯罪记录? |
释义 | 被判缓刑无法消除案底,缓刑是一种犯罪行为,只是没有实际执行刑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缓刑的考验期限内,犯罪分子需接受社区矫正,若在考验期内犯新罪或违反监管规定,缓刑将被撤销,执行原判刑罚。缓刑与死缓的区别在于适用前提、执法方法、考验期限和法律后果等方面。 法律分析 一、被判缓刑之后如何去消掉案底 1、案底是伴随终生的,消除不了。判缓刑也是犯罪,只不过没有实际执行刑罚。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七十六条 【缓刑的考验及其积极后果】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第七十七条 【缓刑的撤销及其处理】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二、缓刑与死缓的区别 1、适用前提不同。缓刑的适用以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为前提;死缓的适用,以犯罪分子被判处死刑的条件。 2、执法方法不同。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不予关押,而是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予以配合;而宣告死刑的罪犯必须予以关押,并实行劳动改造。 3、考验期限不同。缓刑的考验期必须依所判刑种和刑期而确定。所判刑种和刑期的差别决定了其具有不同的法定考验期;死刑缓期执行法定期限为2年。 4、法律后果不同。缓刑的法律后果,依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是否发生法定情形而分别为:原判的刑罚不再执行,或者撤销缓刑,把前罪与后罪所判处的刑罚按照数罪并罚的原则处理,或收监执行原判刑罚;死刑缓期执行的后果为:在缓刑期限届满时,根据犯罪人的表现,或予以减刑,或执行死刑,在缓刑执行期间也可因犯罪人违反法定条件而执行死刑。 结语 缓刑是一种特殊的刑罚,虽然没有实际执行刑罚,但案底仍然伴随终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被判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满后,原判的刑罚不再执行,并公开宣告。然而,如果在缓刑期间违反法律规定或判决禁止令,情节严重,缓刑将被撤销,原判刑罚将被执行。相比之下,死缓的适用前提、执法方法、考验期限和法律后果与缓刑有所不同。因此,了解缓刑与死缓的区别对于理解刑罚的执行方式至关重要。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修改《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 第三条 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足以伪造可进行交易的信用卡,或者足以使他人以信用卡持卡人名义进行交易,涉及信用卡一张以上不满五张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之一第二款的规定,以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定罪处罚;涉及信用卡五张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之一第一款规定的“数量巨大”。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