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被人辱骂了侵犯了他人的人格权。主要是指名誉权。根据法律规定,公民的人格应当受到法律保护,每个民事主体都享有名誉权,任何个人或组织不得侮辱、诽谤他人。对于实施了侵权行为的,造成对方名誉或财产损失的,对方可以依法要求相应的物质赔偿或精神损害赔偿。 公民、法人享有的维护自身获得公正社会评价的权利,是民事主体人格权的一种,法律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侵犯名誉权应承担民事责任, 名誉侵权主要有下列几种方式: 1、侮辱,是指用语言(包括书面和口头)或行动,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 2、诽谤,是指捏造并散布某些虚假的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如毫无根据或捕风捉影地捏造他人作风不好,并四处张扬、损坏他人名誉,使他人精神受到很大痛苦。 3、主要表现在散布有损法人名誉的虚假消息,如虚构某种事实,都是侵害法人名誉权的侵权行为。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二十六条 认定行为人是否尽到前条第二项规定的合理核实义务,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一)内容来源的可信度; (二)对明显可能引发争议的内容是否进行了必要的调查; (三)内容的时限性; (四)内容与公序良俗的关联性; (五)受害人名誉受贬损的可能性; (六)核实能力和核实成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二十五条 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捏造、歪曲事实; (二)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 (三)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