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对方肇事逃逸,协商不成,如何处理?
释义
    交通肇事逃逸应立即报案,交警处理不满意可诉诸法院。交通肇事逃逸是指驾驶员逃离事故现场,为逃避责任。此行为需受到严惩,逃逸致人死亡者可判七年以上徒刑。逃逸并非仅限于事故现场,送伤者至医院后或等待交警处理时逃逸也属此类。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呈上升趋势,扰乱交通秩序,应予重视。
    法律分析
    肇事车辆逃逸不同意协商解决办法为:
    应当首先到当地交警部门报案,请交警按照责任进行处理;如果对交警部门处理有意见的,或者对方还不履行的,可以根据要求递交相关的材料选择到法院诉讼解决。
    什么是交通肇事逃逸?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交通事故逃逸案件也呈上升趋势,严重扰乱了正常的交通秩序。根据法律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要严惩,如交通肇事犯罪案件,犯罪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规则是什么?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首先,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其次,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拓展延伸
    肇事逃逸案件纠纷处理方式及建议
    在处理肇事逃逸案件纠纷时,首先应积极采取法律手段,如报警、立案等,确保对方肇事者能够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建议与对方进行协商,尽量达成和解,减少长期纠纷的可能性。如果协商不成,可以考虑通过法律程序解决,寻求法院的判决。此外,还可以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他们能够提供法律意见和指导,确保您的权益得到保护。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和理性,坚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尊重法律程序,以期达到公正的处理结果。
    结语
    交通肇事逃逸是一种严重扰乱交通秩序的行为,应依法予以严惩。在处理肇事逃逸案件纠纷时,应积极采取法律手段,如报警、立案等,确保对方肇事者能够承担相应责任。同时,建议与对方协商解决,减少长期纠纷的可能性。如协商不成,可通过法律程序寻求法院的判决。专业律师的帮助能提供法律意见和指导,确保您的权益得到保护。保持冷静和理性,坚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尊重法律程序,以期达到公正的处理结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一百零一条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第九十二条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
    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承担全部责任。
    第九十三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经过勘验、检查现场的交通事故应当在勘查现场之日起10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应当在检验、鉴定结果确定之日起5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
    第九十四条当事人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有争议,各方当事人一致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的,应当在收到交通事故认定书之日起10日内提出书面调解申请。
    对交通事故致死的,调解从办理丧葬事宜结束之日起开始;对交通事故致伤的,调解从治疗终结或者定残之日起开始;对交通事故造成财产损失的,调解从确定损失之日起开始。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