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对方拒绝签交通事故认定书如何解决 |
释义 |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签字与否不影响索赔,当事人可在三日内向上级公安交警部门申请复核。复核申请需在五日内受理,除特定情况外。对认定不服应尽早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法律分析 有的当事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对交警出具的交通责任认定书不服,所以,就拒绝签字。当事人签字与否,并不代表当事人对认定书的认可,这只是交警部门的一种送达方式。交警部门送达交通事故认定书有两种方式: 一、是直接送达,即由当事各方在送达回执上签字后交与当事人;二是当事人拒绝签字的,可在七日内通过邮局邮寄送达,即视为已送达当事人。 二、如对交警出具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不服(有异议),可在接到认定书三日内向上级公安交警部门申请复核,复核内容写清复核请求及理由和主要证据。 三、当事人是否签字,对以后事故损害索赔都不会受到影响 不服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重新认定的时限为多久 第五十一条当事人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有异议的,可以自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送达之日起三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复核申请。 复核申请应当载明复核请求及其理由和主要证据。 第五十二条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收到当事人书面复核申请后五日内,应当作出是否受理决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复核申请不予受理,并书面通知当事人。 (一)任何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经法院受理的; (二)人民检察院对交通肇事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的; (三)适用简易程序处理的道路交通事故; (四)车辆在道路以外通行时发生的事故。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受理复核申请的,应当书面通知各方当事人。 如果对认定不服,应尽早提出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拓展延伸 如何应对对方拒绝签署交通事故认定书的情况 当对方拒绝签署交通事故认定书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这种情况。首先,保持冷静和耐心,避免情绪化的反应。其次,与对方进行积极的沟通,了解其拒绝的原因,并试图解决纠纷。如果对方坚持拒绝签署,我们可以寻求法律援助,咨询律师并了解自己的权益。同时,收集相关证据,例如事故现场照片、证人证言等,以支持自己的主张。如果有必要,可以向相关机构或法院提起诉讼,寻求法律的裁决。在整个过程中,保持合法合规的行为,遵守法律程序,并与律师密切合作,以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维护。记住,对方拒绝签署认定书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解决问题,通过合理的手段和法律途径,我们仍有机会维护自己的权益。 结语 当对方拒绝签署交通事故认定书时,我们应保持冷静和耐心,积极与对方沟通并解决纠纷。如对方坚持拒绝,可寻求法律援助,咨询律师了解权益,并收集相关证据支持主张。必要时,可向相关机构或法院提起诉讼,寻求法律裁决。合法合规行事,与律师密切合作,确保维护自身权益。拒签认定书并非无法解决问题,通过合理手段和法律途径,我们仍有机会维护权益。 法律依据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章 调 查 第四节 检验、鉴定 第五十四条 鉴定机构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检验、鉴定,并出具书面检验报告、鉴定意见,由鉴定人签名,鉴定意见还应当加盖机构印章。检验报告、鉴定意见应当载明以下事项: (一)委托人; (二)委托日期和事项; (三)提交的相关材料; (四)检验、鉴定的时间; (五)依据和结论性意见,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性意见的,应当有分析证明过程。 检验报告、鉴定意见应当附有鉴定机构、鉴定人的资质证明或者其他证明文件。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章 调 查 第四节 检验、鉴定 第五十五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对检验报告、鉴定意见进行审核,并在收到检验报告、鉴定意见之日起五日内,将检验报告、鉴定意见复印件送达当事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检验、鉴定程序违法或者违反相关专业技术要求,可能影响检验报告、鉴定意见公正、客观的; (二)鉴定机构、鉴定人不具备鉴定资质和条件的; (三)检验报告、鉴定意见明显依据不足的; (四)故意作虚假鉴定的; (五)鉴定人应当回避而没有回避的; (六)检材虚假或者检材被损坏、不具备鉴定条件的; (七)其他可能影响检验报告、鉴定意见公正、客观的情形。 检验报告、鉴定意见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应当在收到检验报告、鉴定意见之日起三日内重新委托检验、鉴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21修正):第五章 交通事故处理 第七十二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交通事故报警后,应当立即派交通警察赶赴现场,先组织抢救受伤人员,并采取措施,尽快恢复交通。 交通警察应当对交通事故现场进行勘验、检查,收集证据;因收集证据的需要,可以扣留事故车辆,但是应当妥善保管,以备核查。 对当事人的生理、精神状况等专业性较强的检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委托专门机构进行鉴定。鉴定结论应当由鉴定人签名。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