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事诉讼立案后能否进行调解? |
释义 | 调解贯穿民事纠纷的始终,包括诉前、立案、庭前、书信、社会化、开庭和庭后等多种方式。调解是人民法院与当事人进行的诉讼行为,调解协议经双方签字并法院确认后与判决具有同等效力。 法律分析 诉前调解,起诉后开庭前调解,开庭后还可以调解。即使到执行阶段,也能进行执行和解。案件进入二审程序,进入再审程序,还可以调解。简单说,调解贯穿民事纠纷的始终。诉讼中间的调解是人民法院和当事人进行的诉讼行为,调解协议一旦双方签字,并经法院依法确认,与法院判决具有同等效力。针对案件的难易程度和不同情况,在实践中,人民法院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调解: 1、诉前调解。 2、立案调解。立案调解是人民法院在立案时,及早介入,对案件进行调解,是对诉前调解的一种有效补充。 3、庭前调解。庭前调解指在诉讼程序启动后,开庭审理之前,由法院组织纠纷当事人进行和解,并促使当事人达成合意从而解决纷争的诉讼活动。 4、书信(网络、短信)方式调解。 5、社会化调解。 6、开庭调解。开庭调解是指在开庭审理时,对当事人进行调解,是开庭审理的组成部分。 7、庭后调解。庭后调解是指庭审结束后,判决下发前法院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 拓展延伸 民事诉讼程序中的调解机制及其适用条件 民事诉讼程序中的调解机制是一种解决争议的方式,旨在通过双方协商达成和解,避免长期诉讼过程带来的时间、金钱和精力损耗。调解适用于一些特定情况,如争议双方愿意就争议事项进行协商,案件性质适合调解,以及调解结果符合法律规定等。调解的优势在于快速解决争议、维护当事人关系、保护隐私等。然而,调解并非适用于所有案件,例如刑事案件、行政案件等。在民事诉讼立案后,如果双方同意并满足调解的条件,法院可以安排调解,以期达成双赢的解决方案。 结语 调解是民事纠纷解决的重要环节,贯穿整个诉讼程序。无论是诉前、立案、庭前还是庭后,调解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调解,当事人可以在法院的指导下协商解决争议,达成调解协议具有同等效力。法院在实践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调解,如书信、网络、短信方式调解,以及社会化调解等。调解机制的优势在于高效解决争议、维护当事人关系和保护隐私。然而,调解并非适用于所有案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在民事诉讼中,如果双方同意并满足条件,法院会安排调解,以期达成双赢的解决方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九条刑事案件的侦查由公安机关进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人民检察院在对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中发现的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权利、损害司法公正的犯罪,可以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对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重大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时候,经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可以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自诉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