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事故报警的有效期限是多久? |
释义 | 交通事故后报警时间无明确规定,建议当事人第一时间报警处理。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十二条,当事人未在现场报警,事后请求处理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予以记录,并在三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如经核查确认事故存在,应受理并告知当事人;若无法证明事故存在或非公安机关管辖,应书面告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法律分析 发生交通事故后对报警的时间是没有明确规定的,如果发生交通事故的,需要报警处理的,建议当事人第一时间应该报警处理。 相关法律规定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 第十二条当事人未在道路交通事故现场报警,事后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本规定第十条的规定予以记录,并在三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经核查道路交通事故事实存在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受理,并告知当事人;经核查无法证明道路交通事故事实存在,或者不属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管辖的,应当书面告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拓展延伸 事故报警的时效性有何规定?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事故报警的时效性有明确规定。通常情况下,事故发生后,报警的有效期限为事故发生后的24小时内。也就是说,当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应尽快向相关执法部门报警,确保在24小时内完成报警程序。超过该时限,报警可能无效,可能会对后续的事故处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遭遇事故的当事人来说,及时报警是非常重要的,以确保事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和调查,保护当事人的权益。 结语 及时报警是处理交通事故的重要环节,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事故发生后的24小时内报警是有效的。当事人应该第一时间报警,确保事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和调查,保护自身权益。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将根据事实核查是否受理,并在三日内作出决定。因此,当事人需明确报警时效,以确保事故处理的顺利进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交通法:第九章 附 则 第六十条 本法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三章 报警和受案 第十六条 公安机关及其交通管理部门接到报警的,应当受理,制作受案登记表并记录下列内容: (一)报警方式、时间,报警人姓名、联系方式,电话报警的,还应当记录报警电话; (二)发生或者发现道路交通事故的时间、地点; (三)人员伤亡情况; (四)车辆类型、车辆号牌号码,是否载有危险物品以及危险物品的种类、是否发生泄漏等; (五)涉嫌交通肇事逃逸的,还应当询问并记录肇事车辆的车型、颜色、特征及其逃逸方向、逃逸驾驶人的体貌特征等有关情况。 报警人不报姓名的,应当记录在案。报警人不愿意公开姓名的,应当为其保密。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十二章 附 则 第一百一十二条 本规定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以及潜逃藏匿的行为。 (二)“深度调查”,是指以有效防范道路交通事故为目的,对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以及道路交通安全相关因素开展延伸调查,分析查找安全隐患及管理漏洞,并提出从源头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的活动。 (三)“检验报告、鉴定意见确定”,是指检验报告、鉴定意见复印件送达当事人之日起三日内,当事人未申请重新检验、鉴定的,以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重新检验、鉴定,鉴定机构出具检验报告、鉴定意见的。 (四)“外国人”,是指不具有中国国籍的人。 (五)本规定所称的“一日”、“二日”、“三日”、“五日”、“十日”,是指工作日,不包括节假日。 (六)本规定所称的“以上”、“以下”均包括本数在内。 (七)“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或者相当于同级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八)“设区的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是指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或者相当于同级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九)“设区的市公安机关”,是指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或者相当于同级的公安机关。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