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建在旱地上的房屋是否属于违建?
释义
    违建行为及土地所有权的概述:违建包括占用耕地建房、未获得许可证擅自建造、擅自更改设计、不满足一户一宅条件私自建房等情况。土地所有权分为国家和集体所有,国有土地所有权通过继承、征用等方式取得,但权属性质不可变。农村土地所有权属于全体村民,国家和集体所有的比例在耕地和森林方面有所不同。
    法律分析
    未经审批,旱地是不可以用来建房的,在旱地上私自建房属于违建,建房者如果被发现存在违建情况,将会面临相应的处罚。在我国,土地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尚未利用的土地。旱地属于农业用地中的一种,只可以用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不可以建房。如果想要建房,我们只能申请在建设用地上建房,不过,部分地区可以申请更改土地使用性质,如果政府批准将旱地的土地性质更改为建设用地,那么建房者再走完有关建房审批的流程后,是可以在已更改土地性质的旱地上正常建房的。旱地一般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违建有哪几种情况?
    1、在农村地区,擅自占用耕地建房属于违建。农业用地受到国家保护,任何人不能擅自更改土地用途,否则将面临罚款甚至是更严重的处罚。我们在申请建房的时候,如果自己申请的宅基地属于耕地,政府也不会通过建房审批的。
    2、没有获得建房相关的许可证书就擅自建造的房子一般也属于违建房。任何人不可以随意建房,我们必须要经过政府部门的层层审批,审批通过之后,政府部门会给我们提供建设规划许可证和宅基地使用许可证,拿到这些证件我们才可以正式施工建房。
    3、擅自更改房屋内部设计,增加层高和占地面积的房子属于违建。我们在建房之前,房子可以建造多高,可以占用多少面积,都是经过政府审核的,如果擅自更改这些申请建房时候的设计,后期政府验房的时候,房子将会被判定为违建房。
    4、不满足一户一宅条件私自建房也属于违建,不过这种情况大多数发生在农村地区。如果自己不满足一户一宅的条件,但符合分户的条件,可以先申请分户,这样我们就有机会获得新的宅基地来建房了。
    土地所有权归属于谁?
    1、我国的土地所有权都归属于国家,所以按照它的性能特点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就是国家土地所有权,还有一种是集体土地所有权。
    2、如果想要取得国有土地所有权,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比如通过继承或者征用、国有化或者没收的手段。但是它的权属性质是不能发生变化的,只有国家才是土地的主体,任何个人和单位没有权利干涉。
    3、如果是农村土地所有权,它是全体村民所有制,无论是宅基地还是自留地,都属于农民基地所有。在我国的耕地面积当中,其中属于国家所有的占据了5.6%,属于集体所有的占据份额比较大。森林面积,70%以上都属于国家,而百不到30%属于集体所有。
    结语
    违建行为包括:1、在农村地区擅自占用耕地建房;2、没有获得建房相关许可证书就擅自建造房屋;3、擅自更改房屋内部设计,增加层高和占地面积;4、不满足一户一宅条件私自建房。土地所有权归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权可以通过继承、征用、国有化等方式取得,而农村土地所有权属于全体村民所有。请注意,以上是对违建和土地所有权的简要介绍,具体情况可能因地区和法律规定而有所不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条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前款所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条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永久基本农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国务院批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为实施该规划而将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按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分批次按照国务院规定由原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机关或者其授权的机关批准。在已批准的农用地转用范围内,具体建设项目用地可以由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外,将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27:48